回覆列表
  • 1 # dadazhu2

    文之不可絕與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交,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文章不可以和天地隔絕,要闡明道理,要記錄國家大事,要體察民間隱情,要宣揚人的善良,只有這樣,文章才能對天下有益,對未來有益,多寫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處。如果淨說些妖魔鬼怪的事,毫無根據的話,鸚鵡學舌,汙衊攻擊他人,這樣只能害人害己,多一篇,就多一篇禍害。

    子書自《孟》、《荀》之外,如《老》、《莊》、《管》、《商》、《申》、《韓》,皆自成一家言。至《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故取諸子之言,匯而為書。此子書之一變也。今人書集,盡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呂覽》、《淮南》之類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庶乎其傳也與?!

    宋人書,如司馬溫公《資治通鑑》、馬貴與《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而其中小有舛(chuǎn喘)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書,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傳:所以然者,其視成書太易,而急於求名故也。

    子類的書,除了《孟子》、《荀子》之外,《老子》、《莊子》、《管子》、《商書》、《申子》(申不害)、《韓非子》,都能自成一家之言。到了《呂氏春秋》、《淮南子》, 就不行了,都是沿用了諸子的觀點和事實,彙編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他們的書籍,都是從前人的書本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會很多,大概只有《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了。他們在書中講了古人沒講到,而後人又不可不看的東西,這樣寫出來,才勉強傳到後世的吧?

    宋朝的書,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馬貴與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寫成的,終於成了後代不可或缺的書;所以其中小有舛漏,也還難免。像後人寫的書,越多舛漏越多,越快越不傳:所以這樣,是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了,想急於求名的原因啊。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我也?固有不識經術,不通古今,而自命為文人者矣!韓文公《符讀書城南》詩曰:‘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而宋劉摯之訓子孫,每曰:士當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然則以文人名於世,焉足重哉?此揚子云所謂‘摭我華而不食我實’者也。

    唐宋以後,哪個文人像我?本來就有那些“不識經術,不通古今,而自命為文人者”。韓愈的《符讀書城南》說到::‘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宋代劉摯每當教訓他的子孫時說:人要以學識為重,名聲為虛!是啊,只靠“文人”的名聲立世,怎麼能讓人敬重呢?這就是楊雄所說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中間詩句未譯,擬可看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ad圖中如何將畫好的線劃填充的塊換成面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