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05842687874

      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是句句押韻,有的是隔句押韻。 近體詩除有的句首入韻外,都是隔句押韻。古體詩一般也是隔句押韻。在這一點上,兩者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說近體詩押韻嚴格,主要是指:   ⑴近體詩一般只用平聲韻,古體詩則既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   ⑵近體詩不能”出韻“,也就是說,韻腳(即押韻的字)必須只用同一個韻中的字,不許用鄰韻的字。   詩人用韻一般根據當時的語音,同韻(即主要母音、韻尾相同)相押。上古三十個韻部基本上適用於先秦兩漢的詩歌韻文。魏晉以後,語音的變化越來越大,詩人用韻也有不同。南北朝出現了許多供詩人選字押韻而編寫的韻書。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為一百九十三韻(聲調不同屬於不同的韻)。北宋陳彭年編篆的《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細分為二百零六韻。但是《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不完全符合當時的口語,詩人們都苦其苛細。事實上唐朝人做詩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韻或二百零六韻。當時就有”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某些臨近的韻合起來用。到南宋江北平水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就把同用的韻合併起來,成一百零七韻。與此同時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又併為一百零六韻。這一百零六韻就是常說的”平水韻“。   ”平水韻“包括平生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   。。。。。。。   儘管”平水韻“是南宋時才出現的,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詩用韻的部類。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韻,李白《渡荊門送別》、杜甫《旅夜書懷》用尤韻,杜甫《登高》用灰韻,等等。唐以後直到近代,儘管實際語音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人們做近體詩時,還都依照”平水韻“。每一首詩的韻腳都必須是”平水韻“中同一韻裡的字,否則就叫”出韻“。”出韻“的詩,就不能算標準的近體詩。所以,近體詩的用韻是很嚴格的。   古體詩就不然,它用韻較寬,可以用鄰韻的字。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韻腳”吉、室、日、篳、出、失“是質韻,”勿“是物韻,”切“是屑韻,”惚“是月韻。古體詩還可以換韻。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十幾句,基本是平仄相間:”客、瑟“是陌、質和韻(仄),”船、弦“是先韻(平),”別、月、發“是屑、月和韻(仄),”誰、遲“是支韻(平),而”見、宴、面“是霰韻(仄)。   至於樓上說的”平仄“。到齊梁時代,詩體又逐漸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隨著四聲的發現而在詩歌創作中講究平仄。當時有所謂”永明體“,它的特點就是講究聲律,沈約和謝脁為其代表作家。到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種講究平仄和對仗為特點的格律詩。這就是所謂”近體詩“(包括律師和絕句)。但唐以後也仍然有按照古詩的作法寫詩的。既不講究平仄和對仗,這種詩稱為”古體詩“,也叫”古風“。   【省略掉的是平水韻,你可以到網上搜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G的雙屏可摺疊裝置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