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內觀心理成長

    是多大的孩子,對於小孩子千萬不要貼上自私的標籤,成人所謂的自私是指只考慮各人利益,不顧及他人,甚至為了個人利益損害他人。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需要首先確立“自我”,發展自我意識,然後才能從自我中走出來,開始願意與別人交換,與他人合作,幫助別人,為他人付出,這是一個成長過程,處於自我意識萌芽和發展期的孩子,也叫“自我意識敏感期”,會佔有欲很強,常常“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拒絕分享,這個階段很正常,千萬不要強行要求分享,甚至斥責、打罵孩子,否則孩子因為恐懼產生壓抑,這個自我意識敏感期會延後,一旦上學和走入社會就真的成了自私!

  • 2 # 靜心齋身心靈工作室

    “身教大於言傳”。父母透過自身的“做到”,來影響孩子就可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孩子的行為是在一個家庭中,耳濡目染的“無形教育”環境中慢慢的形成的。他們“全盤吸收”了家庭中的行為,有時並不能靈活的根據情況“合理”應變,所以就會呈現出來比較突出。也就是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改變了原件,影印件就自動會發生改變!同時,在事情發生的那一個當下,父母及時的讓孩子“回看”,透過孩子在事情發生過程中的“感受”,來及時“有針對性”的引導會非常好的效果。

    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不要“焦慮”,這樣會放大對孩子未來的擔心(恐懼)。恐懼會侵蝕了父母對孩子的“愛”,變成對孩子的批評,指責,甚至會有過激語言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正確認知,影響他們對自己未來的信心。

    有時,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也可以“允許”孩子去帶著自己的觀點或想法,在生活中,學校裡,透過與同學或朋友的互動,碰觸去自行體驗,這樣他們會很深刻的“體悟”,此刻,作為父母,只需要敞開懷抱接納孩子就可以。無論他受傷了,還是受挫了,還是受歡迎的,都是我們的孩子,都值得我們愛他們,只要這一點不改變,孩子就會被愛滋養,就會愛滿自溢!

  • 3 # 心理學簡報

    希望用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幫助您從根源分析孩子的這些行為。

    雖然不知道孩子的年齡多大,但這些行為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學齡前。

    首先來解釋下“自我為中心”,看看孩子“自我為中心”意識的發展過程。

  • 4 # 抑鬱自愈療法

    人的思想是環境的產物。古語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其實都是指環境對人的一個影響。所以說要改變孩子的這種自私的思想,要從兩個方面下手。

    1,跟孩子交流,他為什麼這樣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梳理一下它產生自私心理的源頭,他的初衷是什麼?比如這個孩子手裡有兩塊糖,卻不肯分一塊給旁邊的小朋友。家長就要去問他,你為什麼不願意分,讓孩子吐露他自己內心的想法。然後再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去讓孩子理解到如果他把其中的一塊糖給別的小朋友,可能別的小朋友會給他一個蘋果。最後瞭解了孩子產生自私的這種心理性的動機,然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比如孩子的佔有慾太強,也會產生自私心理。那家長就要教育孩子,當你懂得放下自己手中擁有的,你才能擁有更好的。

    2,消除負面的自私的環境,創造積極的成長環境。瞭解完了原圖之後,那接下來就是要清理不良的環境。比如說孩子經常跟一些自私的孩子在一起,那他肯定也會變得自私,所以呢要想孩子變得無私,就要遠離那些孩子。

    孩子在做出一些無私的行為之後呢,家長要多給予鼓勵,強化孩子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另外家長要給孩子多看一些大公無私的勵志的書籍或者影視作品,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孩子。

  • 5 # 禪解心語

    嬰兒有一種,我就是世界中心,我能用意念控制整個世界的錯覺。從小到大,家裡所有人都圍著他轉,最好的東西都給他用。你告訴我他怎麼能不自私?

    為什麼儒家孝道,要先老人,後父母,後孩子?知道這個順序的孩子就不會自私。

    為什麼道家修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道人在天地中的位置,孩子就不會自私。

    為什麼佛家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一就是佈施?因為只有脫離出自私心理的人,才能透過不斷幫助別人而最終完善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廠鍋爐執行應知應會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