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汽車觀察家

    汽車碰撞中,“吸能”這個詞可以說是備受爭議。認可的人相信這是透過潰縮,犧牲車輛來保護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不認可的則認為車身受損嚴重自然無法保護駕駛員和乘客,吸能是車體材料不夠堅硬、是廠家偷工減料的表現。那麼吸能這一理念究竟是否真的安全?它是否只是廠家偷工減料的表現?

    最早吸能車源自賓士W111

    說到“吸能”,或許會有人想到日系車。的確,網上不乏看到一些日系車與其他車碰撞後,車身受損嚴重的圖片。自然也就引起人們猜測,潰縮吸能這一理念是否來自於日系?

    最早提出潰縮吸能這一理念的人是被稱為“ 汽車安全之父”的德華人,比拉.巴恩伊(Bela Barenyi)。維也納大學機電工程專業畢業的比拉.巴恩伊一生足有2000多項專利。

    1939年比拉.巴恩伊加入賓士擔任工程師,並在1951年設計出了具有潰縮吸能的車身,到1959年他設計的潰縮吸能車身被運用在了賓士第三代S級(底盤代號W111)轎車上,這款車也就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輛“吸能”車。

    堅硬的車身不一定真安全

    “吸能”是指車身合理“軟化”,潰縮吸能的車身由外到內採用“軟-硬-軟”設計,會在車身防撞梁與縱梁連線處加裝吸能盒,碰撞時吸能盒會讓碰撞位置合理潰縮變形,吸收碰撞能量。配合堅硬車架和車內的安全氣囊,讓駕駛員和乘客得到最好的保護。

    在吸能潰縮這一理念之前,汽車車身普遍堅硬。不吸能的堅硬車身低速碰撞時能減少車身受損,但在高速碰撞車身得不到吸能。碰撞時車身保持不變形,碰撞一瞬間駕駛員和乘客被慣性快速向前擠壓,加上安全帶的固定,就容易導致頸椎受損甚至死亡。同時安全氣囊也得不到完全緩衝,加大了乘員危險。所以更安全的潰縮吸能理念被所有廠家沿用至今。

    透過碰撞測試成績參考安全性

    隨著造車技術不斷創新發展,到今天多數品牌的新款車型都已經達到了非常出色的安全性。想要了解車型的安全性,我們也可以關注國際上權威的專業碰撞測試中心,他們給出的碰撞測試成績非常值得參考。

    全世界較為權威的安全認證機構有E-NCAP(歐洲新車安全評鑑協會)、C-NCAP(中國新車安全評鑑協會)、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這些機構都能檢測出車輛碰撞時合理潰縮吸能對乘客保護的效果,能在這些機構測試中獲得出色成績的車型,自然安全性都非常好。

    寫在最後

    透過以上總結說明,“吸能”這一理念是德華人所發明,並不是日系車專利。相比早期的堅硬車身,潰縮吸能的車身更加安全,所以被所有車廠家沿用至今。如果想要購買安全性高的車型,可以參考全世界權威的安全認證機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溫度是指物體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