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原名又叫黃臺吉、洪太主。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譯黃臺吉 、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在戰略上定先征服北韓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北韓臣服於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死後其第九子福臨即位。
擴充套件資料:
皇太極本名並不叫皇太極,早期明清文獻將其稱作:黃臺雞,洪佗始,洪太氏,洪他時,洪太吉、紅歹是,黃臺吉……。這是他的稱號“hongtaiji”的音譯。
即“渾臺吉”,而“臺吉”是蒙古貴族的常見稱呼,類似“阿哥”。直到他死後百年,乾隆朝才給他改定漢譯名“皇太極”。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人,他給兒子們取的名字當然也是滿族名字,各有含義,如12子阿濟格:滿語意為“小兒子”,14子多爾袞:滿語意為"獾子",15子多鐸:滿語意為“胎兒”。
16子費揚古:滿語意為“最小的兒子”,意思都再清楚明白不過。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
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很有可能系對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
皇太極原名又叫黃臺吉、洪太主。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譯黃臺吉 、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在戰略上定先征服北韓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北韓臣服於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死後其第九子福臨即位。
擴充套件資料:
皇太極本名並不叫皇太極,早期明清文獻將其稱作:黃臺雞,洪佗始,洪太氏,洪他時,洪太吉、紅歹是,黃臺吉……。這是他的稱號“hongtaiji”的音譯。
即“渾臺吉”,而“臺吉”是蒙古貴族的常見稱呼,類似“阿哥”。直到他死後百年,乾隆朝才給他改定漢譯名“皇太極”。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人,他給兒子們取的名字當然也是滿族名字,各有含義,如12子阿濟格:滿語意為“小兒子”,14子多爾袞:滿語意為"獾子",15子多鐸:滿語意為“胎兒”。
16子費揚古:滿語意為“最小的兒子”,意思都再清楚明白不過。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
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很有可能系對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