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葷是雞,鴨、魚、肉、蛋等等葷食,小五葷是韭菜、蒜、蔥、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和尚是不能吃肉的。 五辛/小五葷:指佛家的五葷,指五種辛味之菜。根據《楞嚴經》記載,佛家五葷為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五葷生啖增恚,使人易怒;熟食發淫,令人多欲。啖:利益,私利;恚:怒氣,仇恨。佛家認為在中午以前所進用的食物,除了動物性食物外,還包括這"小五葷"或"五辛",而且認為午後是不能進食的。 (一)素文化的發展: 提到素食,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兩個方面:"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不錯,自從人類走出蠻荒,素食就一直在這兩種理念的影響下發展變化著。 (二)正心修德: 遠古的人類生活於自然中,他們的飲食取之於大自然,那時的人們對於葷、素是沒有界定意識的。隨著人類對自然的適應,人類文明發展起來,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對自己的飲食開始反省,對蔬食和肉食開始有了不同的認識和選擇。 人們開始將吃素納入神聖莊嚴的場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動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數日,以淨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認同,莫不尊行。可見"茹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味"。所謂"淨其身",意與"仁"同,聖人孟子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謂"清其心",意為不縱慾,滿足於恬淡之心境,《呂氏春秋》之《本生》篇說:"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那時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縱慾不僅有損身體,而且還是導致昏聵,以致一切災殃的根源。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的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真切地體現了這種深刻的理念。原來,夏王桀於乙卯日被商湯所滅,商紂是在甲子日滅亡。他們均是由於窮奢極欲,以致昏蒙而滅亡。所以後來的諸侯便在這些日子齋戒修心,節儉寡慾,以示警惕。民間也紛紛效仿,後來即演變成"朔望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說到"齋"和"素",原本不是一碼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飲食中不吃動物性食物,而吃"齋",則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為,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中國。"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進用的食物,除不許吃動物性食物外,還包括所謂的"小五葷"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蔥、茖蔥)。佛教認為午後應禁食,否則就不是清淨身心了。隨著當時佛教的迅速發展,從吃"齋"到不吃動物性食物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漢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齋"與吃"素"也就成為了同一意思。 素之"正心修德"始終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們還不禁要問:"你是不是信佛?"(三)有益健康: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堅信素食養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國的古老傳統,人不應該過分追求濃烈的厚味飲食,而"平易恬淡"才是養生的基本原則。《呂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於養生的人是"不味眾珍"的,因為"味眾珍由胃充,胃充則大悶,大悶則氣不達","眾珍"
大五葷是雞,鴨、魚、肉、蛋等等葷食,小五葷是韭菜、蒜、蔥、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和尚是不能吃肉的。 五辛/小五葷:指佛家的五葷,指五種辛味之菜。根據《楞嚴經》記載,佛家五葷為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五葷生啖增恚,使人易怒;熟食發淫,令人多欲。啖:利益,私利;恚:怒氣,仇恨。佛家認為在中午以前所進用的食物,除了動物性食物外,還包括這"小五葷"或"五辛",而且認為午後是不能進食的。 (一)素文化的發展: 提到素食,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兩個方面:"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不錯,自從人類走出蠻荒,素食就一直在這兩種理念的影響下發展變化著。 (二)正心修德: 遠古的人類生活於自然中,他們的飲食取之於大自然,那時的人們對於葷、素是沒有界定意識的。隨著人類對自然的適應,人類文明發展起來,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對自己的飲食開始反省,對蔬食和肉食開始有了不同的認識和選擇。 人們開始將吃素納入神聖莊嚴的場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動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數日,以淨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認同,莫不尊行。可見"茹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味"。所謂"淨其身",意與"仁"同,聖人孟子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謂"清其心",意為不縱慾,滿足於恬淡之心境,《呂氏春秋》之《本生》篇說:"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那時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縱慾不僅有損身體,而且還是導致昏聵,以致一切災殃的根源。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的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真切地體現了這種深刻的理念。原來,夏王桀於乙卯日被商湯所滅,商紂是在甲子日滅亡。他們均是由於窮奢極欲,以致昏蒙而滅亡。所以後來的諸侯便在這些日子齋戒修心,節儉寡慾,以示警惕。民間也紛紛效仿,後來即演變成"朔望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說到"齋"和"素",原本不是一碼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飲食中不吃動物性食物,而吃"齋",則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為,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中國。"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進用的食物,除不許吃動物性食物外,還包括所謂的"小五葷"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蔥、茖蔥)。佛教認為午後應禁食,否則就不是清淨身心了。隨著當時佛教的迅速發展,從吃"齋"到不吃動物性食物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漢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齋"與吃"素"也就成為了同一意思。 素之"正心修德"始終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們還不禁要問:"你是不是信佛?"(三)有益健康: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堅信素食養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國的古老傳統,人不應該過分追求濃烈的厚味飲食,而"平易恬淡"才是養生的基本原則。《呂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於養生的人是"不味眾珍"的,因為"味眾珍由胃充,胃充則大悶,大悶則氣不達","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