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22880705681

    脾胃虛弱的人,一般溼氣也重,健脾祛溼之前,先分清一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脾胃虛弱的人,一般都有點溼氣重。甚至在我們的認知裡,“脾虛”和“溼氣”從來就是相伴出現的,有點“焦不離孟”的味道。

    其實,如果真的弄清楚了“脾虛”和“溼氣”的關係,那麼,我們調理起來也並不是太麻煩。關鍵在於,對於“脾虛”和“溼氣”,您真的瞭解多少、掌握多少呢?

    在我看來,之所以一直健脾祛溼,卻一直溼盛脾虛,主要是沒有弄清楚脾與溼之間的關係。或者用現代科學的話來說,是功能與結構之間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從“務虛”講起。

    首先,脾這個臟腑,它的主要作用是“主運化”,這個運化有很多內容,既包括運化飲食、也包括運化氣血。將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消化吸收,轉變成氣血,再運送到全身各個部位。這其間有任何的不足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脾虛”。

    而脾虛之後,又會反過來影響體內食物、氣血的輸送,這就成了一個“閉合”的惡性迴圈了。待到我們發覺有了脾虛的時候,一般也有了溼氣重或者氣血不足。但到底是先有脾虛、還是先有溼氣重和氣血不足,就很難區分了,甚至很多情況下,這都是一個“糊塗賬”,難以找到準確的答案。

    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到底是脾虛引起溼氣重,還是溼氣重導致了脾虛。別小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這兩者理解成“形”和“氣”,也就是現代科學的“結構”與“功能”。

    因為“溼氣重”已經有了身體上的變化,於是它就屬於“形”,也就是“結構”;而中醫的“脾”,並非單純解剖意義上的“脾”,更主要指“運化”這一類無形的“氣”,或者說也就是一類“功能”。

    以上從務虛的角度分析了脾與溼氣之間的關係。掌握了這個關係,我們才可以進入關鍵的節點:為什麼要區分溼氣重(結構)與脾虛(功能)的先後。也就無非兩個情況:

    1、溼氣重(結構)為先:既然我們認為“溼氣重”為主,那麼必定會將其當作病因來看待,而不會太在意為什麼會溼氣重。比如居住的環境、起居的習慣,都會發生脾虛和溼氣重,但以結構為先的話,這些原因可能就被忽視。於是便形成了一邊做去溼氣的調理,一邊繼續產生溼氣,也就影響了健脾祛溼的效果了;

    2、脾虛(功能)為先:如果我們認為脾虛為主,那就是氣(功能)的變化。而對於氣的把握,必定是多方面的。比如,會探究為何會運化不足,是外界的環境嗎,還是飲食不注意引起的呢,或者是熬夜等起居方面的問題等等。

    也就是說,脾虛溼盛也只是一個結果,必須找到導致脾虛溼盛的原因。如果是環境潮溼,那就改變環境;如果是飲食不善,那就糾正飲食,諸如此類,然後再輔之以健脾祛溼,從標本兩方面解決問題,脾虛也好,溼氣重也罷,不能再產生新的,既有的也在慢慢減少,這樣的健脾、這樣的去溼氣,才是最合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鐳射切割加工時工件變形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