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你好,上一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訊息。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意境賞析: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

    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

    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讀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述肝的髒面的分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