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送別》最早的中國版本是李叔同所作詞之後錄製的,歌曲的曲旋律是來自約翰·P·奧德威所寫,中國第一個版本在1935年百代唱片錄製,因為錄製時間悠久,至今無法追究第一個唱出送別的人是誰。
二十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1970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歷史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後來《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後,“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安東尼·德沃夏克的曲調。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絡;當然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歌曲《送別》最早的中國版本是李叔同所作詞之後錄製的,歌曲的曲旋律是來自約翰·P·奧德威所寫,中國第一個版本在1935年百代唱片錄製,因為錄製時間悠久,至今無法追究第一個唱出送別的人是誰。
二十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1970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歷史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後來《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後,“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安東尼·德沃夏克的曲調。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絡;當然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