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電影

    李安的新片《雙子星》年底就要上映了,這次依舊是120幀拍攝。《比利林恩的中場賽事》雖然已是三年前的電影,但著實值得再聊一聊。記得當時在影院看的高幀率版本,開頭一個日常的小場景看著一臉懵逼,覺得這種文藝片用高幀率簡直作死。

    黑科技:4K畫質120幀

    這裡有必要先說說幀率這檔子事。因為討論這部電影,幀率是迴避不了的問題,畢竟當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號稱第一部4K高幀率拍攝的電影。還記得14年在香港看《霍位元人》60幀版本,滿心期待的看完,卻發現好好一部大片升格之後硬是拍出了拍攝花絮的感覺。每秒24幀畫面的規範,雖然誕生之初是為了滿足有聲電影記錄音訊的技術需要,可如今這一規範早已不是單純的技術規格,而是塑造了電影這一媒介獨有的視覺質感,這種影像殘留所帶來的強化效應甚至成為了一種創作上的美學追求。有時候我們看有些電影不像是電影,除了鏡頭語言,很多時候也和拍攝幀率不無關係。這種情況以前在紀錄片中比較多見,在如今數字電影時代很多電影的運動場景和夜景弱光條件的場景中也能夠見到。

    (第一部全片以索尼數字攝影機拍攝的電影《借刀殺人》)

    把黑科技使出文藝範兒

    再說回電影。對高幀率拍攝的疑惑在看到中場表演那段才明白了這位兩奪小金人的大導演之用意。作為一部反戰題材,李安原來是故意使用高幀率拍攝來剝離傳統24格拍攝所形成的昇華觀感,以120幀的速度把剛從戰場歸來就被送到球賽中場表演現場的主角們寫在臉上的彷徨驚詫絲毫不差的呈現給觀眾,從而把一切對戰爭哪怕是一絲的頌揚可能都徹底粉碎。即使在敘事中沒有非常明確的價值導向,但卻依舊觀點鮮明。

    所以120幀4K這一革新的技術手段在院線電影拍攝中第一次就遇上李安,無疑幸運,它被恰當的運用到了藝術創作中,成為了表達的一部分。正如16格畫面讓卓別林的表演更生動,這種新的格式也應該被創作者們謹慎對待,成為其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不過影片最終沒有利用新技術在敘事語言上做更多突破和探索,也還是有些可惜。另外影片主旨十分暗合16年大選的民意潮流,而這股大流一直流淌至今。

    沒拿奧斯卡?

    另外之前有人問這片為什麼沒拿奧斯卡。對於奧斯卡評委裡的一群白人老男孩來說,影片激進的觀點必定不會被其中大多數人接受,這一點僅看看當年打敗《阿凡達》,拿下最佳影片的《拆彈部隊》就知道了。

  • 2 # 獨狼映畫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用一部《阿凡達》開啟了商業電影新時代,這不僅僅是電影的新時代,還是科技發展的新時代。

    而如今,來了李安執導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又將4k技術帶入觀眾的。一時間,4k、3d和120幀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那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呢?

    李安導演是最著名的華人導演之一,也是唯一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

    他的作品有很多,除了早期的“家庭三部曲”之外,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為人稱道,李安可以說是一位幾乎沒有爛片的導演。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講述了19歲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與其他七名倖存的突擊小隊成員,因為在伊拉克與當地反對武裝進行了3分43秒的激戰,

    片中不僅涉及了對戰爭的反思,還有在大戰爭背景下個人命運無法自我掌控的無奈。李安不是那種愛講個人英雄主義故事的導演。

    他比那些導演更尊重電影裡的人。無論這些角色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場景、關係中,有什麼樣的角色或身份,他想表現的都是那些角色難以言表的、微妙的情緒和情感。

    4k技術,120幀讓劇中每個人微表情的細微變化都能表現的清清楚楚,我們彷彿可以看到這些人真真切切的活著,並不是某一種英雄符號,某一種標籤,他們更加生動,真切。

    可以說新技術革命不僅僅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也讓李安導演的電影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杰倫《烏克麗麗》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