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中日兩國學者的重視,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然而至今仍是疑雲重重,看法不一,成為中外戰爭史上的一大疑案。
關於日本的情況,元世祖忽必烈當初並不瞭解,只是聽高麗人講過。忽必烈知道水道迢迢,跨海作戰勝利把握不大,同時也為了摸清日本國王的底牌,遂於至元三年(1266)、至元七年、至元十年,先後五次派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參議陝西省事趙良弼等人出使日本,欲行說服。可是,日本國王六條上皇竟不買賬,甚至拒絕接見元朝來使。他們這種夜郎自大的態度激起了忽必烈的滿腔怒火,決定進行武力征服。
為了做好徵日的充分準備,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忽必烈命令鳳州(今吉林懷德縣一帶)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等,將屯田軍、女真軍、水軍組建了一萬五千多人的水陸聯軍,又籌集了戰船九百多艘,由元帥忽敦率領,浩浩蕩蕩直趨日本。此時,日本後宇多天皇上臺,改元建治,很想有番作為。八月,元軍至對馬島,日本將領允宗助國率八千騎兵防禦,元軍連下三島,日軍頭目助國喪命,天皇急調藩屬兵十萬兩千人支援,兩軍戰於博多,忽敦憑藉有利地形,以鐵炮轟擊日軍,日軍大敗。元兵又進至今津,大將劉復享被日軍射下馬來。由於戰鬥頻繁,元兵所剩箭矢有限,有人建議不可再行深入。忽敦認為言之有理,決定讓劉復享先歸。是夜風大浪高,元兵船隻多被崖石撞壞,連夜無功而返。這是元軍的首次徵日,日本人領教了元軍的招數,只是有驚無險,稱之為“永文之役”。
對於這種消耗性的征討忽必烈很不滿意,第二年他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再次出使日本,不想杜世忠一時不慎,竟被日本國王殺死,忽必烈聞之大怒,決定再次武力征討。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敕命揚州、湖南、贛州、泉州四省建造戰船六百多艘,不僅擴大了艦隊規模,也提高了戰船的質量。至元十八年正月,忽必烈宣召阿剌罕、范文虎、囊加帶到大都研究徵日策略,決定以拔都、張弘、李庭負責後勤保障,聽從範文武的建議,增加漢軍萬名,提升阿剌罕為光祿大夫和左丞相,統一指揮徵日大軍。二月,大將軍忻都率蒙、漢、高麗聯軍十餘萬人由高麗合浦出發,大將軍范文虎率領南宋新附軍十萬人由江南出發,攜帶充足的給養,兩路合擊日本。忽必烈和阿刺罕都認為,如此規模的大軍(兩路合計實為十四萬人)對付海中一個小國,如同甕中捉鱉,只待勝利訊息。
豈料戰事又出意外,此次徵日元軍招致更大慘敗。十人僅存一二,船隻喪失殆盡,戰敗的元軍被掠為奴,狼狽逃回大陸者僅有三人!日本人不僅再次避免了元軍的洗劫,還獲得大量戰俘,可謂千年難逢之幸,他們高興地稱這次戰事為“宏安之役”,舉國上下歡慶勝利。元帝國的常勝統帥忽必烈坐不住了,想想幾年的辛苦準備,居然全部付之東流,兩次徵日,兩次失敗,而且敗得如此之慘,是人算失利還是天意如此?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能說明白。
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中日兩國學者的重視,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然而至今仍是疑雲重重,看法不一,成為中外戰爭史上的一大疑案。
關於日本的情況,元世祖忽必烈當初並不瞭解,只是聽高麗人講過。忽必烈知道水道迢迢,跨海作戰勝利把握不大,同時也為了摸清日本國王的底牌,遂於至元三年(1266)、至元七年、至元十年,先後五次派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參議陝西省事趙良弼等人出使日本,欲行說服。可是,日本國王六條上皇竟不買賬,甚至拒絕接見元朝來使。他們這種夜郎自大的態度激起了忽必烈的滿腔怒火,決定進行武力征服。
為了做好徵日的充分準備,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忽必烈命令鳳州(今吉林懷德縣一帶)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等,將屯田軍、女真軍、水軍組建了一萬五千多人的水陸聯軍,又籌集了戰船九百多艘,由元帥忽敦率領,浩浩蕩蕩直趨日本。此時,日本後宇多天皇上臺,改元建治,很想有番作為。八月,元軍至對馬島,日本將領允宗助國率八千騎兵防禦,元軍連下三島,日軍頭目助國喪命,天皇急調藩屬兵十萬兩千人支援,兩軍戰於博多,忽敦憑藉有利地形,以鐵炮轟擊日軍,日軍大敗。元兵又進至今津,大將劉復享被日軍射下馬來。由於戰鬥頻繁,元兵所剩箭矢有限,有人建議不可再行深入。忽敦認為言之有理,決定讓劉復享先歸。是夜風大浪高,元兵船隻多被崖石撞壞,連夜無功而返。這是元軍的首次徵日,日本人領教了元軍的招數,只是有驚無險,稱之為“永文之役”。
對於這種消耗性的征討忽必烈很不滿意,第二年他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再次出使日本,不想杜世忠一時不慎,竟被日本國王殺死,忽必烈聞之大怒,決定再次武力征討。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敕命揚州、湖南、贛州、泉州四省建造戰船六百多艘,不僅擴大了艦隊規模,也提高了戰船的質量。至元十八年正月,忽必烈宣召阿剌罕、范文虎、囊加帶到大都研究徵日策略,決定以拔都、張弘、李庭負責後勤保障,聽從範文武的建議,增加漢軍萬名,提升阿剌罕為光祿大夫和左丞相,統一指揮徵日大軍。二月,大將軍忻都率蒙、漢、高麗聯軍十餘萬人由高麗合浦出發,大將軍范文虎率領南宋新附軍十萬人由江南出發,攜帶充足的給養,兩路合擊日本。忽必烈和阿刺罕都認為,如此規模的大軍(兩路合計實為十四萬人)對付海中一個小國,如同甕中捉鱉,只待勝利訊息。
豈料戰事又出意外,此次徵日元軍招致更大慘敗。十人僅存一二,船隻喪失殆盡,戰敗的元軍被掠為奴,狼狽逃回大陸者僅有三人!日本人不僅再次避免了元軍的洗劫,還獲得大量戰俘,可謂千年難逢之幸,他們高興地稱這次戰事為“宏安之役”,舉國上下歡慶勝利。元帝國的常勝統帥忽必烈坐不住了,想想幾年的辛苦準備,居然全部付之東流,兩次徵日,兩次失敗,而且敗得如此之慘,是人算失利還是天意如此?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能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