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言123456

    信達雅是由著名的思想家嚴復提出的,在其《天演論》一文中講到“譯事三難,信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雅!”

    提到嚴復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是物競天擇這個詞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是的就是嚴復在其翻譯的著作天演論中提出的觀點!嚴復老爺子出生在一箇中醫世家,大學學習的是駕駛專業。你沒看錯!畢業後包分配,在軍艦上工作!就是這樣一個人擔任了北京大學的校長!由此可見其在思想界和學術界令人信服的地位!

  • 2 # 季我努學社

    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翻譯理論原則“信、達、雅”三原則,最早由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又稱“三難原則”。該原則最早出自嚴復譯著《天演論》中的“譯例言”,其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因處於清朝救亡的危急時刻,所以嚴復對西方文明原典深以為然,但如果對原著的思想只是粗淺的瞭解,那就很難把握內在的精神精髓,故嚴復十分重視翻譯工作。但“信達雅”的標準極難達到,嚴復亦將其名為“三難”,視為畏途,其曾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躕”。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翻譯事“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

    (嚴復)

    嚴復先生的“三字經”,深刻觸及、準確涵蓋了翻譯的核心,譯文形式和內容的統一與和諧。正因其原則精煉,所以後人發揮和擴充的內容則能更加系統。現代翻譯工作者雖對本原則的理解各有偏重,但基本都認為:“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於原文形式,譯文通暢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該原則一經提出,即得到清末學人的推崇,並在不斷運用中得以發展和完善。如1932年林語堂著述《翻譯論》,對譯文評價提出了三重標準:重實、通順、美,即對原文負責,對讀者負責,對藝術負責。

    (《天演論》)

    不難發現,林語堂的主要觀點與嚴復的標準並無太大出入,後來傅雷提出“傳神說”,認為“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錢鍾書提出“化境說”,標準反而顯得虛幻,也未如嚴復標準的簡約,也仍未脫離“信達雅”的窠臼。故而有學者認為,隨著翻譯的昌盛,人們只會越發感到信達雅標準的相容幷包,因為它自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一種品質,歷久不衰,這也是中國對於翻譯工作做出的重要貢獻。

    (林語堂)

    參考文獻:

    1、馬志媛:《“信達雅”在中國翻譯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2、黃忠廉:《嚴復變譯思想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3、廖七一:《嚴復翻譯批評的再思考》,《外語教學》2016年第2期。

    4、 林璋:《解讀嚴復“信達雅”》,《中國科技翻譯》2000年第4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食物能控制膽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