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1187254678

    宋代“單球門間接對抗”的蹴鞠場景,雙方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隊員分成左軍和右軍分列球門兩邊。參賽兩隊每隊有10名隊員,比賽時“鞠”不能落地,落地一方為輸。球門網中的空洞,被稱作“風流眼”,在球不著地的前提下將球度過球門網中的“風流眼”為勝。 踢球的花樣和動作叫解數,解數分上、中、下三種,用肩、胸、背、頭控球的解數叫上截解數,用膝蓋、腰部、腹部控球的解數叫中截解數,用小腿、腳面、腳踝、腳尖、腳跟等部位控球的解數叫下截解數,三種解數可以根據球的落點和位置的不同臨時組合面成為成套的解數。圖中的隊員正使用腳部解數,盡力不讓球著地。 蹴鞠隊員的角色和職責都非常分明:球頭的職責是專門把球度過“風流眼”,其他隊員如正挾、副挾、左竿網、右竿網,著網、驍色、散立等都使出渾身解數不讓球著地,併為球頭創造度球的機會。 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的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每一種動作又分為若干種:如僅“拐”就有“迎頭拐”、“入鬢拐”、“合扇拐”、“背劍拐”等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許多好聽的名字,如:轉乾坤、風擺荷、燕歸巢、玉佛頂珠、葉底摘桃、雙肩背月、柺子流星等等。 古代蹴鞠設有裁判,叫“教正”、“司賓”或“知賓”,其一負責發號司令,其一負責計分。蹴鞠比賽可以進行三局五局不等,一局叫一籌,球著地則輸一籌,把球度過“風流眼”贏一籌。這是古時的“計分榜”,左軍1:2暫負於右軍。 古時的鞠是用熟牛皮做成的,中間填充毛髮成為圓球,用腳蹴蹋以為戲樂。隨著製作技術和工藝的改進,唐宋時期出現了8片和12片皮縫製的球殼。後改填充毛髮為放一個動物尿囊,成為充氣的球。隨著球體變輕和對抗性的減弱,唐代女子蹴鞠也開始盛行起來。這是一位女蹴鞠隊員在表演“雙肩背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支氣管哮喘,走路有點喘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