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說在岸邊參天古木的綠蔭下繫上了小船,然後一個人拄著拐仗,慢慢走過小橋,欣賞橋東的春色。在這陽春三月,在這杏花盛開的時節,綿綿的細雨好像故意要打溼衣裳似的,下個不停,那撲面而來的徐徐春風,也洋溢著溫馨與柔情,還有融融的醉意。
《絕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號)創作的詩詞,出自清代歷鶚《宋詩紀事》卷九三。表達了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擴充套件資料
詩詞賞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在這兩句詩中,詩人明明是自己拄著柺杖出去春遊,卻偏說是“杖藜扶我”去橋東觀賞春色,這裡將 “杖藜”人格化了。
此時,從詩人後兩句所表現的情趣看,詩人雖然是一個人出行,但並沒有點孤獨落寞的感覺,“杖藜”彷彿成了一位可以令詩人依賴的和可以與之同賞醉人春色的郊遊伴侶,與詩人且遊且行。
眼前彷彿就出現了一位老者,手扶柺杖,在古木參天的綠蔭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後欣欣然、慢悠悠地過了小橋,向那春色的深處走去了。
“橋東”未必就是詩人要去遊賞的春色佳處,但是從古至今,在文人筆下“東”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說可以叫“春”的同義詞。詩人以“杖藜扶我過橋東”來寫春遊之去向,或許就有此意。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這首詩的精彩之筆,為歷代經久傳誦而不衰。
“杏花雨”,杏花時節的濛濛細雨,“楊柳風”,楊柳抽芽吐綠時的和風。這樣說比直接說“細雨”、“和風”更顯得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感覺。
“沾衣欲溼”,用衣裳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吹面不寒”,用春風吹到臉上不絕的寒冷形容春風的和煦、輕柔、溫馨,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
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鬧春,楊柳拂風,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多麼令人愜意的春遊啊,寫出了詩人對春天的由衷讚美和獨特的感受。
後世影響
在所有描寫春天的詩詞當中,這首詩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卻不可不提。尤其是最後一句“吹面不寒楊柳風”,被近代朱自清的知名散文《春》直接引用,進一步擴大了其詩歌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前。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意思是說在岸邊參天古木的綠蔭下繫上了小船,然後一個人拄著拐仗,慢慢走過小橋,欣賞橋東的春色。在這陽春三月,在這杏花盛開的時節,綿綿的細雨好像故意要打溼衣裳似的,下個不停,那撲面而來的徐徐春風,也洋溢著溫馨與柔情,還有融融的醉意。
《絕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號)創作的詩詞,出自清代歷鶚《宋詩紀事》卷九三。表達了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擴充套件資料
詩詞賞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在這兩句詩中,詩人明明是自己拄著柺杖出去春遊,卻偏說是“杖藜扶我”去橋東觀賞春色,這裡將 “杖藜”人格化了。
此時,從詩人後兩句所表現的情趣看,詩人雖然是一個人出行,但並沒有點孤獨落寞的感覺,“杖藜”彷彿成了一位可以令詩人依賴的和可以與之同賞醉人春色的郊遊伴侶,與詩人且遊且行。
眼前彷彿就出現了一位老者,手扶柺杖,在古木參天的綠蔭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後欣欣然、慢悠悠地過了小橋,向那春色的深處走去了。
“橋東”未必就是詩人要去遊賞的春色佳處,但是從古至今,在文人筆下“東”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說可以叫“春”的同義詞。詩人以“杖藜扶我過橋東”來寫春遊之去向,或許就有此意。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這首詩的精彩之筆,為歷代經久傳誦而不衰。
“杏花雨”,杏花時節的濛濛細雨,“楊柳風”,楊柳抽芽吐綠時的和風。這樣說比直接說“細雨”、“和風”更顯得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感覺。
“沾衣欲溼”,用衣裳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吹面不寒”,用春風吹到臉上不絕的寒冷形容春風的和煦、輕柔、溫馨,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
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鬧春,楊柳拂風,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多麼令人愜意的春遊啊,寫出了詩人對春天的由衷讚美和獨特的感受。
後世影響
在所有描寫春天的詩詞當中,這首詩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卻不可不提。尤其是最後一句“吹面不寒楊柳風”,被近代朱自清的知名散文《春》直接引用,進一步擴大了其詩歌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前。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