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幕墜落

    學而不思:只會讀書,而不思考、有其形而無其神。茫然而無所得

    思而不學:只會空想幻想,看似有神,實則空洞,有心思而沒有實體。迷惑而不肯定

    我認為,兩者互補,陰陽平衡,才是正道。

    其實孔子也說:學習過程中,不管學和思都不能偏廢。孔子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和思相結合、才能有道德,有思想、有實幹……孔子

  • 2 # 踏實的教育工作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告誡他的學生的這句話,道出了他所主張的讀書方法———學習與思考相結合。隨後,一些古代的學問家根據親身實踐和體會,對孔夫子的讀書方法作了補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讀精思”、“好學深思”的觀點。這種觀點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熟讀,就是說要把所讀的書翻來覆去地讀,直到讀得爛熟於心,能夠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實質。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經驗證明,有許多書讀一遍兩遍還讀不懂,讀四遍五遍就讀懂了;有的書昨天讀不懂,過些日子再讀才讀懂;也有的書似乎已經讀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實際知識,再去讀,才真正讀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特別是經典著作,必須常常反覆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讀書還必須伴隨著思考。這是因為有些書特別是經典名著的內容不是一目瞭然的,需要讀者透過一番聯絡實際以及聯想、查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關節,對書中的觀點心領神會,弄懂弄通。另外,書有優劣高下、好壞真偽之分,所以書上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孟子說:“吾於《武成》,取二、三軍而已矣”。那些沒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們讀書應開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有時有的作者為了說服讀者,往往會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來一些對己有利甚至以假亂真的材料,力圖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如果我們讀書時不思考,就難以辨別真偽是非,那就難免上當受騙。

    可見,讀書少不了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分析的過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過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們明辨是非,對書中的知識真正做到“棄其蹄毛,汲其精華”。 讀書思考,不是胡思亂想,而是要有歷史唯物觀點、辯證的方法,要理論聯絡實際,要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歷史上許多學者在這方面都是深有體會的。有位學者說:讀歷史書的大毛病,在於“記憶事實,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個朝代的治、亂、興、廢的緣故)。”他很讚賞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們“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敗,然後再看;有不合處,又更思之。”這是訓練獨立思考的一種方法。在讀書的過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前進,這樣的讀書才會大有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蜂蜜黃皮的製作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