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慎審古今

    本人認為,唐時人們的鑑賞水平比現在人要高出許多。首先,唐時文體主要就是詩,文體單一,便於人們掌握和學習,現代文體多元化,人們只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來向世人表達其思想觀念。這樣就給人們的鑑賞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其二,唐朝時期,政府科舉取仕,從文者都依詩詞而聞世。詩仙李白曠野豪達,基本不遵守格律,所以他也不能科舉取仕,只能靠朋友推薦為自己謀取仕途。科舉取仕制度,使很多人都熟知格律,鑑賞起來就容易得多。現在人們多忙於經濟,對於文化的關注只侷限在經濟狀況相對寬鬆且對詩詞有一定愛好的人身上,這樣,人們的鑑賞水平要比唐朝時低了很多。第三,唐宋時期,無論是駢文還是詩賦,都是真情實感的表露,便於人們欣賞傳頌。現在人作詩,多數人是想靠格律詩出名,無論是格律詩作者還是講解格律詩的人,都把格律詩當做自己成就名望的階梯。每天作詩都有幾首,無愁強寫愁,愁只在詩裡,卻不在心頭,這樣的詩使人讀起來乏味,也不願意讀,時間長了,讀詩人的隊伍自然就降低了,也增加了人們鑑賞詩詞的難度。第四,網路的興起,使人們能快速的接觸到各種資訊,不象過去,只靠政府提供的印刷方式來傳遞,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在一個高速運轉的資訊圈裡接受各種文化資訊,因而形成了當下的快餐文化。這快餐文化也使得人們欣賞讀誦也要快速進展,否則有些資訊就失掉了,快餐文化對欣賞詩詞來說,造成的傷害是致命的,本來很好的詩詞,不一定讓人們快速認識她的價值。綜上所述,本人認為現代人鑑賞詩詞水平比唐時應該有很大程度降低,這對中國詩詞文化的傳播起著巨大的阻礙作用。以上只是一家之言,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諒解!

  • 2 # 感動天下

    很多社會現象都是當時社會需求的真實反映。在古代很多技藝都是密不外傳的,古時不同今日,要想出人頭第,“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幾乎是唯一選擇,非武即文。

    唐代是中國詩文化的鼎盛時期,整個社會都有詩的氛圍,再加上科舉的需要,“童生”“秀才”對詩文的研讀都是下了苦功夫的。古有“五十歲少進士”之說,按六十年一甲子計算,幾乎畢生都在學詩寫詩,大詩人羅隱就考了十次進士未中,古時學科又單一,沒有當今諸多學科來分散學子們的學習時間,“十年寒窗”學習多門功課,和一生只學詩在時間上相差是十分懸殊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當今各種科學發明創造勻高出古人千里,而唯獨詩詞少及古人的原由。但是,在詩詞鑑賞方面又不能一概而論,在普通詩歌愛好者之中鑑賞能力不及古人者居多,即使有些人寫了鑑賞性的文章也非個人感悟,多為搬運.摘抄.或轉載,可有些學過高等教程之人理論卻比唐代更加完備。其理由是教材當中不但吸納了唐代的文化成果,同時也廣收宋.元.明.清歷代學者.評論家的言論和研究成果,這就促成了當今很多專家.教授在詩詞方面眼高手低的現象。

    綜上所述:當今時代在詩歌創作和鑑賞方面普遍看來不及唐代,但是,在鑑賞方面有少部分人高於唐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挨挨擠擠的同類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