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行狹閒逛

    耕讀傳家形式上有的過時了,其實大部分轉化了,而這種文化精神沒有過時,君可見,每年的春節大遷徒,這就是他的一部分。古時講究"躬耕與壟土""刺繡於閣樓""從仕於朝庭",現在的家家躬耕變身遠方打工,刺繡於閣樓變身勤學於校府。從仕於朝庭自不必說,各行業公務員,商賈等。雖然形式變了,但那種情感依存,那種小家大家的情感沒變,那種艱苦樸素奮發有為的行為、思想沒變。那種鄉愁、鄉情沒有變。所以。耕讀傳家的傳統文化不但沒有變,而且更有了新的含義,添加了包容,理解,和諧。

  • 2 # 燕北林叢

    耕讀傳家雖然是傳統,但耕和讀應該分開來講,放在一起就顯得很不對味。耕是生存的技能,在讀的眼裡是很低階的。但讀也要生存,就離不開耕。所以一直以來人們都把耕講的很偉大,其實在忽悠耕的人去安守本份,享受阿Q式的快樂。就是要讓他們快樂地去養讀。儘管這樣,讀的人卻仍要把耕看得低他們一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士農工商,雖然農被排在工商的前邊,也只是名義上的排位。事實上工商根本就不屑於農耕,名次靠後,卻偷享著比農耕更富足、更輕閒的生活。就是排位最低的妓和藝,也從來沒拿正眼瞧過在田裡耕的農人。泱泱唐詩,只有一首《憫農》才算真正瞭解農人的疾苦,“漁樵耕讀”是一個良心的排名,也是出於一種莫名的無奈!漁樵耕才真正在一個層裡,用他們的汗水去養活別人,而他們的淚水又換來多少同情?

    人們之所以把耕和讀放在一起,看得很美好,大約是受陶潛和鄭板橋的影響。一個很瀟灑宜情,一個很是清高,都讓外人很羨慕眼紅。但他們是心甘情放棄仕途的嗎?只怕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才清楚。再說這二位也根本不是窮人,古代讀書人以“傢什遜陶潛之半”而自得,有陶潛一半的財產都洋洋得意,可見陶潛“採菊東籬下”的時候也是富無可比。鄭板橋和陶潛一樣,都是當時名士,古今少有的智者,是讀書人的偶像、無法啟及的高山。板橋的一幅字,恐怕一個普通農民窮一生的財富都換不來!

    與陶潛、鄭板橋的清高和傲氣不同,同是智者名人的蘇東坡就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洗兒》詩“唯願我兒直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說得明白,讀就是讀,耕就耕。讀就是為了當“公卿”,就是為了施展抱負,當了“公卿”才能造福於世,才能讓耕的人有好日子過。諸葛亮躬耕壟畝不也是在等待時機,一旦機會來了,他就潛龍飛天,幫劉備爭天下去了。

    耕和讀可以說成是文化,也可以看成是傳統。但把耕讀放在一起,“耕讀傳家”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是沒有的,只是夢想。所以“耕讀傳家”的提法,應該改成“忠厚傳家”,下一句是“詩書繼世”。“忠厚”和“詩書”代表的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是並行的兩個軌跡,它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缺了一條,人就會倒下,人類就倒下,所以這個問題的引申意思,沒有過不過時之說,這是人類發展進步兩個必備的元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暴龍(霸王龍)摔倒後如何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