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維準

    從行為邏輯上來說,英國不會允許出現一個局面,即“一個由單一強國領導的大陸聯合集團”,從英國支援反法戰爭到歐洲協調再到一戰等,都體現出英國這種操縱大陸勢力均衡的行為邏輯。根據學界研究,在1911年之後,英國不可能在歐洲大陸戰爭中保持中立的跡象也變得越來越明顯。

    從聯盟連結來看,英國已經與法國和沙俄結成軍事聯盟,所以在戰爭爆發之前,德國也認識到,“英國將繼續堅持勢力均衡的政策,所以,如果法國在一場戰爭中面臨被我們摧毀的危險,英國將會支援法國。”

    從競爭結構上來說,德國的快速崛起的確引發了英國的擔憂,特別是德國的世界政策和軍艦大躍進更加使英國日益恐懼,這是對英國之海洋戰略和帝國治理的直接挑戰。1903年,即將成為英國外交大臣的EDWARD GREY認為,柏林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和威脅”,以及“德國的殖民野心、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已經使之成為英國的重要對手和敵人”。所以,當時,德國已經取代俄國成為英國外交政策的主要顧慮。

    從直接利誘方面來說,英國的殖民地曾經是其最大的主觀的優勢基礎,比如說英國駐印度總督CURZON提出:“只要我們通知了印度,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如果我們失去了它,我們就會立刻將為三流國家”,這展現出其對殖民地的巨大關切,與此同時,德國在太平洋以及其他地區全力擴充套件勢力,這從利誘方面必然決定著英國不會袖手相關。

    推薦一個德國宣傳畫冊連結:http://news.163.com/photoview/57KT0001/68255.html#p=9VOOI13757KT0001

  • 2 # 津城沐雨

    第一,也是直接原因。

    英國與法國和俄國屬於協約國集團,德國對法國和俄國宣戰,英國必然會響應,對德國宣戰。

    第二,也是根本原因,英國和德國國家利益的衝突。

    英國是老牌殖民帝國,德國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海外殖民地已經被瓜分殆盡,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德國強烈要求重新劃分殖民地,這就直接觸動了以英國為首的老牌殖民國家的利益,造成英國和德國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終爆發了戰爭。

    第三,英國奉行的歐洲大陸均衡政策。

    英國為了自身利益不受威脅,不願歐洲大陸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希望歐洲大陸國家之間能夠互相制衡,實行拉弱者打強者的政策。普法戰爭後,德國成為歐洲大陸實力最強的國家,成為英國主要的敵對物件。

  • 3 # 使用者103219747680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海權!威廉二世對戰列艦情有獨鍾,花170個師的錢造了一支無畏艦艦隊,這嚴重挑戰的英國的海上霸權。當時法國因為普法戰爭的失敗大力發展陸軍,而英國強大的海軍彌補法國海軍不強大的缺點,英國又需要法國頂住陸地上德國的壓力,2國一拍即合,建立軍事協約,“協約國”。所以當德國對法國宣戰時英國也對德國宣戰。

  • 4 # 環球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在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處在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隨之而來引發了各國之間不可調和矛盾:亞非拉美洲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帝國主義之間爆發了一場世界級的戰爭。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在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在外交政策上,英國一直奉行著“光榮孤立”政策,主要目的就是在不與他國結盟的前提下讓歐洲各國互相制約,從而確保其自身本土的安全,也確保其主導的世界秩序不被打破。

      這一時期的德國,隨著資產階級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德國的前進步伐,德國需要拓展更多的殖民地以開拓資本主義市場,達到崛起。而這恰恰是英國不願意看到的局面,特別是德國的海洋艦隊的規模和實力迅速增長,已經威脅到了英國海洋霸主的地位。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英國不得不放棄一直對歐洲大陸奉行的“光榮孤立”政策,英國分別同法俄兩國簽訂協定,與由德、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軍事同盟集團相對峙。

      1914年6月28日以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索,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5 # 家主大人是個喵

    一群人玩遊戲如果,玩到一半發生吵架的話,這就絕對涉及到了,制定規則和推翻規則的兩個人。

    早期的大航海時代,西班牙是絕對的霸主,所以西班牙會多次威脅其他有海岸線的國家。包括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然而有了廣茂殖民地的西班牙依舊幹不過土耳其,隨後又被英國擊敗,退出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電商又沒貨源,有什麼好的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