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兒童道德發展的五個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兒童道德行為, 發現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項: 智力:智力與兒童之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之間的關係甚為密切,兒童心理學家 柯爾柏認為,較為成熟的道德判斷,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為基礎,抽象的運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類倫理道德”之主要條件。研究發現,十六至十八歲的中國 青年,其道德判斷與認知發展間的關係是55%。另一研究亦顯示,智力較高的兒童, 其道德判斷髮展的階段亦較高,而誠實行為與智力間的相關亦在39%左右,均顯示出 密切的相關。 性別:關於男女在道德發展上有無性別差異的問題,學者們之研究結果頗不一 致,有些外國的研究顯示出男學生之道德判斷較女學生為高。而一些關於中國兒童 的研究,則顯示並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存在。 親子關係:無論道德知識、道德情緒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養,都是從家庭 中開始,父母平時的教誨,獎勵與懲罰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與態度,行為示範等, 對於兒童的抗拒誘惑,罪咎感態度,以及是非善惡的判斷,均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我們所瞭解的是,溫暖的家庭氣氛,和諧的親子關係,關懷與愛護的父母態度, 有助於親子之間的認同傾向,是發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環境。誘導型紀律方式強調說 理,促使兒童瞭解其本身行為對於自己或他人所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自我反省,加 強罪咎感之情緒制裁力量;而權威型的紀律方式,注重硬性規範與強制執行,強調 嚴厲懲罰與威脅,因此兒童因懼怕而服從,而非真正洞察行為之過錯,結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約束方式不一致,則有減弱兒童抗拒誘惑力量 的傾向。 友伴關係:為了發展道德良知與遵從社會規範,兒童的社會經驗亦甚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關係為甚,它能使兒童體驗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關係,在友伴參 與的活動中,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有兩方面對於兒童道德發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兒童友伴共同制定遊戲的規則,這種新的經驗,使兒童瞭解規則是由人們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與協議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經驗中,使兒童 逐漸瞭解每個人均有不同的意見,彼此之互相影響,因而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改變, 對規則產生新的認識,並增進了解他人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均為成熟的道德判斷與 行為所必須具備的。此外,與友伴交往兒童亦能逐漸修正其自我中心傾向,發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誠實無欺的行為。 社會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結果顯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道德判斷 的發展上,均依發展的階段循序漸進,唯發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內容則受文化的影響 而有所不同,例如與美國兒童比較起來,中國兒童較為相信隱含的正義、懲罰的集 體責任,及因果報應的觀念。道德行為諸如誠實、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環境 的影響。
影響兒童道德發展的五個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兒童道德行為, 發現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項: 智力:智力與兒童之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之間的關係甚為密切,兒童心理學家 柯爾柏認為,較為成熟的道德判斷,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為基礎,抽象的運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類倫理道德”之主要條件。研究發現,十六至十八歲的中國 青年,其道德判斷與認知發展間的關係是55%。另一研究亦顯示,智力較高的兒童, 其道德判斷髮展的階段亦較高,而誠實行為與智力間的相關亦在39%左右,均顯示出 密切的相關。 性別:關於男女在道德發展上有無性別差異的問題,學者們之研究結果頗不一 致,有些外國的研究顯示出男學生之道德判斷較女學生為高。而一些關於中國兒童 的研究,則顯示並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存在。 親子關係:無論道德知識、道德情緒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養,都是從家庭 中開始,父母平時的教誨,獎勵與懲罰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與態度,行為示範等, 對於兒童的抗拒誘惑,罪咎感態度,以及是非善惡的判斷,均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我們所瞭解的是,溫暖的家庭氣氛,和諧的親子關係,關懷與愛護的父母態度, 有助於親子之間的認同傾向,是發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環境。誘導型紀律方式強調說 理,促使兒童瞭解其本身行為對於自己或他人所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自我反省,加 強罪咎感之情緒制裁力量;而權威型的紀律方式,注重硬性規範與強制執行,強調 嚴厲懲罰與威脅,因此兒童因懼怕而服從,而非真正洞察行為之過錯,結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約束方式不一致,則有減弱兒童抗拒誘惑力量 的傾向。 友伴關係:為了發展道德良知與遵從社會規範,兒童的社會經驗亦甚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關係為甚,它能使兒童體驗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關係,在友伴參 與的活動中,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有兩方面對於兒童道德發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兒童友伴共同制定遊戲的規則,這種新的經驗,使兒童瞭解規則是由人們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與協議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經驗中,使兒童 逐漸瞭解每個人均有不同的意見,彼此之互相影響,因而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改變, 對規則產生新的認識,並增進了解他人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均為成熟的道德判斷與 行為所必須具備的。此外,與友伴交往兒童亦能逐漸修正其自我中心傾向,發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誠實無欺的行為。 社會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結果顯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道德判斷 的發展上,均依發展的階段循序漸進,唯發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內容則受文化的影響 而有所不同,例如與美國兒童比較起來,中國兒童較為相信隱含的正義、懲罰的集 體責任,及因果報應的觀念。道德行為諸如誠實、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環境 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