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琿春徐飛
-
2 # 生態潮人
根據法律和政策,本轉土地承包期滿以後再延長30年,時間已經足夠。透過土地流轉把分散的小地塊拼成大田,改進生產方式,創辦家庭農場,進行規模化經營。可以預見家庭農場將是未來農業重要的生產組織形式。第二,因地制宜
根據土地性質以及土壤、氣候情況,選擇產業和專案,認真進行規劃,做好市場預測,考慮周到,有備而來。第三,精耕細作
-
3 # 秦一楠
秦楠覺得這個問題裡面有兩個觀點,特別重要,值得重視,分享如下:
第一點 招商引導 科學規劃
根據目前的農村土地流轉情況與各省市區縣的招商政策來看,所謂的拋荒地要想透過土地流轉實現穩定持續的經濟效益,必須依靠先進科學的規劃,和力度較大的政策支援與引導。
一般這種土地都會流轉給那些資金量充盈,投資額度較大的公司和組織。這些公司往往在和當地政府簽約合作之前都會得到當地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援,並且除了投資資金的優勢,這些公司或組織來之前也有自己的規劃。如果能有很好的規劃,外加政策支援,拋荒地照樣是可以有經濟收入的。
我們以陝西鎮坪縣某鎮為例,當地政府在西洽會上透過招商,招到一家香港上市公司,雙方達成合作,在流轉出來的土地上科學規劃,做到“一村一風格,村村不一樣”。這樣打造的成片的,漫山遍野的花海,很快成為該縣農村旅遊業的新名片,承包商和村民都有收入。
第二點 確實條件太差的土地 果斷放棄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土地型別多樣,並不是所有土地都適合用來進行生產。對於那些確實自然條件很差,後續改進提成難度很大的土地,比如題目中說的拋荒地等,可以考慮放棄生產和土地流轉。我們退一步想,如果我們自己被別人遊說或忽悠過去參與流轉土地經營,那麼我們會怎麼想?怎麼辦? 投資人或機構再有錢,也不會對這樣的土地產生興趣。
反倒不如退一步,將這些條件極度差的土地,退耕還林,還草,還牧。這樣最佳化環境,修補生態,從另一個維度提成了這個區域的整體環境條件。東方不亮西方亮,或許其他地方會有更好發展。
回覆列表
說句實在話,山區的土地想透過流轉而發家致富,根本不可能的。山區的土地,出路只有兩個:
一個是百畝左右的連片土地,可種植經濟作物,養家餬口。超過百畝的,還有發展前途,因為這樣的土地,可以實施機械化的操作或半機械化的操作,種經濟作物或糧食,都可以養家餬口,搞得好的,可以發家致富。
一個是土地不足百畝的,或零星土地,只能是退耕還林,把土地歸還大自然。土地的主人,只能進城打工,另謀生活出路。這是因為土地面積太小,不能實施機械化的操作,靠人工操作,種什麼都不會有理想的效益。
再過十年八年,連片土地將全部實施機械化的操作,傳統老舊的農業生產方式將被淘汰。零星小片的山區土地,沒有耕作價值,只能退耕還林,迴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