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蕭逸讀史

    理論背景

    六度人脈是一個社會學理論,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格拉姆做的一個實驗,即在美國你最多透過六個人可以找到任何一個美華人。

    這個理論提出的世界是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測試的方法是透過郵件進行聯絡,把一個包裹傳遞給一個陌生美華人,聯絡你認為可能認識這個人的人。所以當時進行傳遞的人都傾向於傳遞給大學教授之類的名人,這些人社會關係廣泛。因此理論有一定侷限性。

    但畢竟時間有點長了,而且當時的通訊工具落後,今非昔比。後來Facebook做過類似實驗,過程不描述了,但是結果顯示人脈的分割度是3.74,也就是任何一個美國(注意是美國而代表全世界)想認識任何一個美華人,平均透過3.74人就可以找到。

    在中國

    我們知道中國是人情社會,特別重視圈子,雖然沒有人在中國進行過測量,我相信中國的人際分割應該不到3.74度吧。

    為什麼這麼說?

    使用者量這麼大,基本上有需求的都能找到了。

    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什麼呢?

    答案是連線。

    網際網路連線人和商品,阿里巴巴、淘寶、京東是代表。

    因此說六度人脈等理論其實說的就是人和人的連線。

    但今天的網際網路,下一步就是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時代來臨了

    物聯網作為國家戰略,10年就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了。

    喊了這麼多年,我們並沒感覺物聯網真正滲透進生活。

    為什麼呢?

    主要是資料傳輸,也就是網速的問題。網速傳輸慢,現在5G2019年開始預商用了,2019就是物聯網元年了。

    第二是由於IPV4不能夠給每個獨立裝置分配一個IP地址,但現在國家開始推行IPV6了,大公司比如阿里已經開始要求使用阿里雲的組織使用ipv6的協議。這樣每個裝置都可以獲得一個獨立地址。

    IPV6有多少個地址呢?如果給宇宙中的每個原子分配一個都夠用。

    只要入網,不僅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人和資訊以及人和裝置之間的距離都會進一步縮短。

    其他社會學理論

    網際網路其實跟社會學是息息相關的,雖然網路如此發達,但人和人的溝通其實變得更少了。

    記得我在2010年剛開始工作時,聽一個銷售部門的同事說他電話本里有3000個聯絡人,我當時覺得這個同事真了不起!

    人脈廣泛啊!

    後來瞭解到英華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理論:以人類的智商,人際交往的上限是150人,也就是每個月保持一次聯絡的。注意這裡說的還是社交達人而不是普通人。

    到這時候才想起當年自己太沒見識了,被同事吹的牛逼給唬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與類聚的下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