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單老先生的評書特別多,可以說90%都聽了。感觸最深的是單老的評書真可謂是雅俗共賞了,已經完全進入藝術境界。其實就評書來說,能夠達到藝術境界特別不容易,她不同於"小說連播","小說連播",一般有原本的藝術創作做藍本,再行創作。但是評書的基礎相對來說起點較低,以《三俠劍》和《雍正劍俠圖》為例,很多人物的創作比較雷同,情節同樣,框架較為嚴謹,同時也顯得有些僵化。好處在於,易於理解和記憶,但是如果聽多了,就會覺得不夠精緻。單老的貢獻在於對於傳統評書的改造和繼承。繼承的部分,不用多說,單老對傳統部分的裁剪非常合理,這種裁剪使得傳統部分昇華為藝術瑰寶,單老的改造既得益於單老"說"的造詣實在爐火純青,往往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例如,對童林的藝術創作。其他評書藝人的童林故事,有說書人自己的特色,而單老的童林,不是單老的,而是童林自己的,屬於童林自己的,似乎沒有說書人的影子,水平其實就在此,這就是真正的藝術。三俠劍的盛英更是如此。我們所熟悉的《隋唐演義》的人物創作也是如此。往往單老的評書,即便你把評書的名字忘了,情節忘了,甚至人物的名字都忘了,但是人物的卻已經活在腦海中,這就是藝術的境界。說書人在情節中,在人物中,但是又不在其中,單老做到了。單老從一個傳統藝人演變成藝術創作者,這個飛躍是質的飛躍,可惜,老人家留下的傳統評書還是太少了,太可惜了。
最近聽單老先生的評書特別多,可以說90%都聽了。感觸最深的是單老的評書真可謂是雅俗共賞了,已經完全進入藝術境界。其實就評書來說,能夠達到藝術境界特別不容易,她不同於"小說連播","小說連播",一般有原本的藝術創作做藍本,再行創作。但是評書的基礎相對來說起點較低,以《三俠劍》和《雍正劍俠圖》為例,很多人物的創作比較雷同,情節同樣,框架較為嚴謹,同時也顯得有些僵化。好處在於,易於理解和記憶,但是如果聽多了,就會覺得不夠精緻。單老的貢獻在於對於傳統評書的改造和繼承。繼承的部分,不用多說,單老對傳統部分的裁剪非常合理,這種裁剪使得傳統部分昇華為藝術瑰寶,單老的改造既得益於單老"說"的造詣實在爐火純青,往往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例如,對童林的藝術創作。其他評書藝人的童林故事,有說書人自己的特色,而單老的童林,不是單老的,而是童林自己的,屬於童林自己的,似乎沒有說書人的影子,水平其實就在此,這就是真正的藝術。三俠劍的盛英更是如此。我們所熟悉的《隋唐演義》的人物創作也是如此。往往單老的評書,即便你把評書的名字忘了,情節忘了,甚至人物的名字都忘了,但是人物的卻已經活在腦海中,這就是藝術的境界。說書人在情節中,在人物中,但是又不在其中,單老做到了。單老從一個傳統藝人演變成藝術創作者,這個飛躍是質的飛躍,可惜,老人家留下的傳統評書還是太少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