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對於進士科來說,隋唐是詩詞歌賦,宋代增加策論,明清就是八股文了。

    其他科舉科目,明法科主要選拔法律官員,考本朝典章,法律規定,判案。明算科主要選拔財政官員,考的是歷代數學著作,九章算數這些,韓信點兵題。明經科選拔秘書官員,考四書五經經義,填空這些。明字科就是考書法。秀才科、博學宏詞科,則是考古文詩詞等綜合性的知識。

    實際上,科舉作為選拔官員的手段,歷史還要更早一些,早在西漢時期,就主要以察舉徵辟制度選拔官員。而其中的徵,就是皇帝特旨向全國徵集人才。假如皇帝需要算數方面的人才的話,專門詔書發向天下郡國,有意者向本郡主官報名,初步鑑定後,郡守國相開出關於考試者的身份證明,官費送到首都集賢館。三公針對所有人出題,初審透過,呈遞皇帝進行正式面試。皇帝親自出題考核,透過者則授予郎官,不透過者發遣散費回家。

  • 2 # 春秋風雲

    古代科舉考試,從隋唐開始,至光緒三十一年結束,歷時1300年。

    考試的內容,來自於幾本古書,分別是《詩》、《書》、《禮》、《易》、《春秋》。

    考試的文體為八股文。什麼叫八股文呢?

    就是文章分四個段落,每段要有排比句,有排比段。這種形式也叫四比。

    唐太宗時期,主要考時務策,檢驗考生對時事社會的看法和改革措施。到唐高宗李治時期,增加雜文、帖經的考試。雜文就是箴、銘、論、表之類的應用文,帖經,是一種考試方式,類似於今天的默寫某篇或某段經書。

    唐中宗時,先考帖經,再考雜文,後考策論;唐玄宗天寶年間,主要考詩、賦:

    北宋初年,沿襲唐朝及五代舊制,考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論語帖十道,對《春秋》、《禮義》、墨義十條,偏重於以詩賦取仕;

    宋神宗熙寧四年,王安石改變貢舉方式,停考詩、賦、帖經、墨義,改為四場考試。第一場考本經大義三道,第二場考論語、孟子、大義各三道,第三場考論一首,第四場考時務策三道。

    南宋時,進士科分經義進士和詩賦進士。詩賦進士第一場,考詩、賦各一首,第二場考論一首,第三場考策三道;經義進士第一場考本經大義三道,論語、孟子、大義各一道,第二場第三場與詩賦進士相同。

    明朝的鄉試、會試分三場,第一場《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第二場考論一首,判五條,詔、誥、表、各一道;第三場考經史策五道;

    所有題目和主要宗旨均出自《四書》、《五經》,要求考生嚴格按照八股行文,否則視為作廢試卷。

    清朝對明朝的科舉考試基本上照搬,考試分三場,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考《五經》文五篇;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

    關於殿試的內容,北宋初期考的是詩、賦、論;宋神宗熙寧三年改考時務策一道。

    想想古人挺不容易的,盡是些枯燥無味的東西。就算是寫好了,還要有個知音老師肯定!

    (以下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做服裝批發應該注意什麼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