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rui00078

    1、成家立業? 按照傳統社會觀念講,30歲的人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事業也穩定下來。若未此,一些父母長輩們往往會拿出“三十而立”的道理來,施壓或勉勵他們的後輩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成熟起來並且儘早減輕家庭的負擔。否則,“幼稚”、“啃老”的意識恐怕要生起了。80後與90後成長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2019年是80後最末一批30歲的一年,之後再無30歲,轉而90後繼續奔三。現今30歲的未婚青年比比皆是,雖有事業但無成家,也可能立業不穩,那是否就“立”不起來?古代的“立”字是否同現代漢語的意思?傳統觀念裡的釋義是否合孔子的本意?況且,古人對具體數字往往存在虛指約數,是否為絕對的30歲,不可知也。

    2、立的是誰? 原文出處的首字是“吾”,換作現代漢語意思為“我”。說此話的主語指孔子,換而言之,“三十而立”是孔子本人的“立”。這句話是孔子對於自己30歲時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而非他人。作為孔子的自我報告或人生總結,這更恰當也合時宜。諸如“你們都應該學習我”、“你們都要對照我的言行舉止來”的話,孔子可從來沒有說過。只是後來人認可贊同並推崇傳播,把這當作看齊聖人的一句格言。至於誰推崇的,並無據可考,可能是孔子的學生,也可能是古代的某些文人賢達,甚至帝王將相。三十而立”有孔子的思想,確有道理,但如果非得30歲而立,是否顯得有些牽強,就如應試教育般,每個人必須如此?20多歲立過早?30歲後就立不起來?若非如此,則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命題了。 人生哪有什麼規劃而言,每個人境況不一,規劃自己在哪個年紀必須成功做到什麼事和做到什麼程度,本就荒謬。誰都無法預見未來之事,何必執意於“三十而立”的焦慮,給自己的人生拷上無形的目標枷鎖。 3、要立什麼? 關於“立的是什麼”,歷來學者大家都有不同認識或不同程度的認識。前面所述“成家立業”是最普遍於民間市井的一種,還有說法是“坦然面對一切困難的能力和態度”,或“立德、立言、立身”,或“外能立足社會,內能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自我人格獨立的自覺意識”也是其中一種。 根據南懷瑾先生的解說:孔子十五歲時立志作學問,再經過十五年的閱歷經驗與人生磨鍊,三十歲而立,立就是為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下來,就走這條路;但仍有懷疑和意志搖擺的現象,所以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注:形而下是儒家哲學中指有形質的或已成形的東西,與形而上對稱);到了五十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達到一定人生境界,“天命”為哲學概念,就是形而上的思想範圍了。六十歲,對外界毫不動心,不生氣,心理平靜卻明確是非善惡。七十歲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仍舊保持合理的社會關係,同時能夠從心所欲解釋和傳授人生思想。 四十而不質疑三十的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人的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孔子的15歲至40歲仍舊是學習領會的人生階段。所以得知,“30歲就要如何”並非孔子的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福島的核電機組現在什麼狀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