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旦大學徐靜波

    從理論上來說,好像是這樣。但也要排除一些極端的前提,比如身體長期受病痛的折磨或嚴重的殘缺(喪失聽覺、視覺和說話能力或四肢嚴重殘缺)、生活在一個非常時代精神上長期受迫害等等。排除了這些極端的前提後,一般來說,內心有智慧了,在大多數境遇中,人都可以幸福地生活。

    問題是,怎樣才算是內心具有智慧了?怎樣才能建立內心的智慧?這似乎又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了。我的理解是,內心的智慧,就是對於人生要有一種相當的覺悟(“覺悟”原本是一個佛教詞語),就是要明白人生是怎麼一回事,要把人生的意義想明白了。在我看來,人生並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人生就是一個旅程,你從出生到死亡,就是在這個世界(“世界”又是一個佛教詞語)上走完你的一個行程。最重要的,是如何使這一行程變得充實有趣。前提是你一定不能作惡,你或許可以不行善(行善當然更好),或許可以犯些小錯,但絕對不能作惡,不能損害他人或公共社會的利益 。在這樣的前提下,你可以有人具有的各種慾望,也可以透過正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不過當你明白了人生是怎麼一回事之後,你就會醒悟到這些物質的慾望其實並不重要。人的內心的平靜、寧靜是一個人獲得愉悅的最根本的條件。你明白了一個社會或人世,基本上就是一個物慾世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那麼你對一般人們的爭權奪利,也就不會感到驚訝和憤怒,對各種看來耀眼閃光的名與利,也不會產生羨慕和企求,對紛紛擾擾的芸芸眾生,只需淡然視之,以平視的眼光看去就好。可能的話,儘自己的努力,儘量把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一些,把這個社會變得善良乾淨一些,或者集聚志同道合的友人,來共同付出努力。助人,沒有任何功利的助人,往往會得到很大的愉快,這愉快主要是來自於心靈。

    覺悟到了人生的本質,就會把許多繁複的事情看得很簡單。會明白過多的物質上的慾望,其實都是虛無的(許多的豪宅、高價的汽車遊艇私人飛機等等,除了滿足身體的需求外,更多的是滿足虛榮心),藉助物質的滿足所獲得的愉悅,其實也是很有限的,你沒有了或只有很少的虛榮心,外在的物質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有時過多的物質,反而會造成人的異化。華人其實很早就明白了這些道理,“名韁利鎖”,就揭示了名利的負面性。佛教上所說的要戒除“貪嗔痴”,也是為了使人能有一個更為平靜的內心世界。在現代人中,我比較喜歡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還有就是他的弟子豐子愷。他們雖然也談不上是完人(人世間應該沒有完人),但幾乎一直是我自青年時代起的人生楷模。

    再簡單的歸納一句,內心的智慧,就是把人生的意義想明白了。如此,無論身處達境或窮境,都既不會忘乎所以,利令智昏,也不會沮喪潦倒,自暴自棄。而能夠依然故我,堅持自我。當然這是很難的,需要長期的修煉,能否達到這一境界,全看每個人覺悟或悟性的高低。

  • 2 # 三教一家共華夏

    什麼是幸福?每個人的標準不同!真正智慧了,其實,這時,人心,就真的隨緣而生,隨緣而滅,不執著、不貪念了!這時,活一天,活一百年,沒有區別;吃饅頭稀飯,吃山珍海味,沒有區別;住高房大瓦,住茅屋草舍,沒有區別!這種人,才會真正明白人,明白社會,明白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r17怎麼把電話號碼存入sim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