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1拍照聊相機
-
2 # 竹影zhuying
富士應該不會出全畫幅的,出全畫幅相機後無法延用現有鏡頭群,重新建構一個系統需要資本投入和時間累積,這樣與無反全畫幅系統完備的索尼針鋒相對搶市場,短期內完全沒有競爭力。因此對於富士企業而言,錯位競爭,站穩半畫幅系統,然後直接進軍中畫幅系統,更有市場優勢和發展前景。
-
3 # 蒙德里安的平衡
全畫幅對於富士來說,完全就是捨本逐末。
它的定位是攝影愛好者、藝術家的主機以及職業攝影師的備機。精緻的復古外觀和做工、漂亮的jpg膠片模擬直出色彩、優秀的操控和小巧便攜,這些特點使得富士這個老牌廠商在殘酷激烈的現代市場中找到了精準的定位。
開發全畫幅意味著一整套鏡頭體系的建立,代價太大。而且全畫幅主要還是針對專業人士,目前已經有中畫幅了,沒必要殘幅、全幅、中幅全線鋪開。
在全民攝影的今天,便攜性和直出jpg的色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考量,這些都是富士的特色。
加幾張我用富士拍的照片,畫質挺好的
全畫幅對於現代攝影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尷尬的話題。沒有人從技術角度、工程角度來考慮過。
36X24mm的感測器尺寸的存在沒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請查閱一下我回答的135的起源就可以找到最原始的出處。當年奧斯卡巴納克先生髮明135相機的時候,並沒有合適的膠片(感測器),所以用35mm電影膠片橫過來作為135相機的膠片(感測器)。
今天,36X24mm的感測器尺寸只是延續了奧斯卡巴納克的馬尾效應。
APS在數碼時代再度復活,是因為APS感測器的製造成本比36X24mm的感測器低很多。具體原因也不展開了。請參考《91拍照》中的相機原理課程中的文章。
我想說的是APS在鏡頭設計方面。相對M43和全幅,是一個折中的方案。所以APS像場的鏡頭比全幅鏡頭有更高的解析度,但是比M43鏡頭的解析度低。
根據解析度等效規則,APS-C相機如果使用針對APS-C像場設計的鏡頭,實際解析度和全幅機沒有任何區別。同理也適用於M43相機和全幅機的對比。
但是APS-C的鏡頭要比全幅機的鏡頭更容易設計,更容易製造。所以當年做APS膠片的時候,鏡頭設計部門是很支援的。但是相對現在理念上更加先進的M43,APS鏡頭的尺寸很難再進一步降低下來。
總之APS是一個折中方案。
富士是當年APS的倡導者。如果再推全幅機,等於開闢了3個產品線。費用肯定是大幅度上去了。但是對於市場競爭來說未必有利。就是從純技術的角度分析,如我上面所說,現在再重新開發全幅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36X24mm的感測器已經大大落後於這個時代,制約了相機的技術進步。
回憶1997年APS系統釋出的時候,為了一個先進的理念,等了差不多20年。相對M43領先與這個時代的理念,20年前誕生的APS應該剛剛到時候,是發力的時候了。
為什麼大家覺得富士用的還是很過癮的?
說句不好聽,但是很刺耳的話。富士的感測器光電管排列是非常特殊的。普通拜爾陣列感測器是4個光電管對應一個畫素,而富士APS-C感測器是9個光電管對應一個畫素。你去折算一下,按照富士感測器的排列密度,要是折算成拜爾陣列,這個APS-C感測器是9000萬畫素級別的(接近1億畫素)。
所以,我說富士其實很耍賴。等於是用物理方式做了一個超取樣。這樣顏色、噪聲能不好嗎?
把玩做到了極致的APS-C,還是把玩很普通的全幅,你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