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亮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該效應行為只是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這是指作為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資訊接受中所採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從眾是合乎人們心意和受歡迎的。不從眾不僅不受歡迎,還會引起災禍。例如,車流滾滾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駛的汽車司機;彈雨紛飛的戰場上,一名偏離集體、誤入敵區的戰士;萬眾屏氣靜觀的劇場裡,一個觀眾突然歇斯底里的大聲喊叫……公眾幾乎都討厭越軌者,甚至會對他群起而攻之。 一是受眾對已經有了定論的職業傳播者和資訊作品,幾乎沒有人會再提相反的意見; 二是從眾能夠規範人們接受行為的模式,使之成為一種接受習慣; 三是某種一致性的群體行為能夠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樂”、“新書熱”等; 四是會對那些真正富有獨創意義的資訊作品加以拒絕,從而挫傷少數傳播者探討真理的積極性; 五是多少抑制了受傳者理解資訊的個人主觀能動性。因此,從眾效應也是優點與缺點並存、有利與不利同在。

    從眾效應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在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進而在行為上努力與之趨向一致的現象。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包括行為上的從眾。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效應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其作用取決於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產生從眾行為,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從眾正效應; 二是具有消極作用的從眾負效應。積極的從眾效應可以互相激勵情緒,做出勇敢之舉,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並使個體達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通常從眾行為的結果有三種可能性:一是積極的一致性;二是消極的一致性,三是無異議的一致性。 表現形式 從眾效應正在載入從眾效應 從眾現象表現形式: 對從眾行為也要具體分析。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形式: 一是表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於無奈只得表面服從,違心從眾。 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 就從眾心理的客觀影響來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看從眾行為的具體內容。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強,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盲目性。中學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從眾"。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從眾"。"真從眾"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無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數人在一起不會錯"的隨大流思想。"假從眾"則往往是礙於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和懲罰。例如有的同學不吸菸,也不想吸香菸,但夥伴中許多人都抽菸,為使自己與大家協調一致也只得抽上了。這種違心的從眾現象,在學生中還是比較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的現實,哪些人說話有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