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韓寒的第一本書《三重門》,我其實是在知道並且喜歡他的文字很久之後才讀的。畢竟,《三重門》算是一本象徵意義大於 文學意義的書。當然,更重要的是,當所有那個年齡的少年都在為升學、高考而埋頭讀書的時候,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勇敢的安裝自己的意願去說不——以完成一本長篇小說的方式。
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說韓寒,甚至是有些報紙都有專欄來討論——不是一兩篇報道,而是每期報紙都有一片專欄文章來說。
對於韓寒的第一本書《三重門》,我其實是在知道並且喜歡他的文字很久之後才讀的。畢竟,《三重門》算是一本象徵意義大於 文學意義的書。當然,更重要的是,當所有那個年齡的少年都在為升學、高考而埋頭讀書的時候,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勇敢的安裝自己的意願去說不——以完成一本長篇小說的方式。
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說韓寒,甚至是有些報紙都有專欄來討論——不是一兩篇報道,而是每期報紙都有一片專欄文章來說。
看韓寒的第一本書——跟《我所理解的生活》一樣——是一本作品集《零下一度》。印象算是比較深刻的,畢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筆調的文章,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裡面的幽默現在想起還是會會心一笑,記得當時因為看到他書裡說吃麵條把麵湯也全喝了是會讓身體更強壯,於是之後的一段時間吃麵總是強迫自己把麵湯喝了。 同樣也因為他說如果不搞航天數學學到初中就夠了而憤憤不爽,誰叫我當時的夢想是要做個科學家呢。 之後再看的是他在《萌芽》上寫的《看韓寒如何反駁韓寒》,以及那場所謂的文壇論戰,儼然一個心高氣傲的人,睥睨整個世界。 一直關注著韓寒的部落格,《我所理解的生活》絕大部分也都是之前部落格的內容。像所有人那樣,社會上發生些什麼公眾事件,都習慣地看看韓寒的部落格有沒更新,聽聽他說幾句。用韓寒的話來說是,他的部落格就是一個公共廁所,大家有什麼不爽的,就是想來這裡發洩一下。獨到而又滿是黑色幽默的見解,為他贏得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名聲。 正如在《就要做個臭公知》裡說的,“公知”現在都成了一個罵人的詞,但如若每個人都能安全地消費政治,每個人都關心現世,都出來批判社會的不公,豈不是一個更好的社會。即便這是做姿態,也是一個好姿態。這才是一個公民應該有的生活,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活。 有些生活可以想象,而絕大部分生活都在想象之外。你可以期望將來要做什麼,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現實的情況是你往往只能猜到一點點,可能是開頭,可能是結尾,可能僅僅是生活中一個無關痛癢的小片段。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不是每個人最後都有能力說“春萍,我做到了”。但是那些在想象之外的生活,最終“春萍,我做到了”的結果,卻是以一個個貌似幸運的過程連線而成。而在每個幸運節點直接,充滿的是別人的嘲笑。但敢於去進入那些想象之外的生活,這本身可能就已經具備了生活的所有意義。“這世界再黑,你只需笑,而且要咧開嘴,因為你的牙齒永遠是白的。” “你的青春就是一場遠行,一場離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來越遠的遠行。” 我更願意理解為青春是一場告別膽怯,汲汲地去獲取自己想象中的生活的一個時期。 從作家韓寒到車手韓寒,仰慕他的成績,更佩服他的勇氣,那些全力地去尋找自己熱愛的東西,並投入到其中,微笑地面對別人的冷眼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