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
2 # 飛鳥爬蟲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先時的詩詞,那自然指的是古詩詞,古詩詞四大要素之一,就是押韻!
如果說詩詞不押韻,那就不是詩詞了,詩詞是經過先秦的詩歌,兩漢的樂府,逐步發展成為唐詩宋詞。
現在有一些古人的詩詞,現在人讀來不押韻,也是因為古今讀音的不同。
-
3 # 順其自然65491946
詩經及詩經之前的詩歌是不押韻的。主要是太過久遠。上古時人們的表達還比較間單。後來的文人騷客逐步進化。追求完美,才一步步發展成後來的詩詞的。但這之是我的個人觀點。說不定上古時的人也是追求完美的。只不過我們不瞭解他們的字義而已。
會有這種現象。讀音根據時間與空間的不同是有變化的。
地域差別
宋人黃伯思說楚辭:“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與中原讀音不一樣,這和今天方言各不相同的現象是一致的。
時間差別
時代不同造成的讀音不同更好理解,現在的‘熟、郭、急、白’是平聲,古韻是仄(入)聲,在作詩時是後人最難掌握的。
這位題主提出問題,古人讀前人的作品會感覺不押韻嗎?當然會。
漢朝人讀詩經已經需要註釋詞意了,音調當然會變。所以催生出了音韻之學。
古代把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叫小學。每個文字具有三個部分:1.字形;2.字義;3.字音。
中國韻書的產生來自於佛經的傳播,佛經傳入中土必須要翻譯,還要注音,因此漢魏之間產生了反切標註字音的方法,中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編著的《韻集》。
隋唐時期兩部重要韻書
唐玄宗時代(751年)修改為《唐韻》,具備官書性質,204個韻部,包括去聲分59韻,比《切韻》的去聲多出 3韻;入聲分34韻,比《切韻》的入聲多出兩韻。這表明,151年後,雖然字數越來越多了,但有很多字的讀音已經不同了。
最近看了一篇論文,唐朝科舉是可以查韻書的,這個意思就是:
很多字日常的發音已經和韻書的發音不一樣了。
兩宋時期重要韻書
《廣韻》共5卷,計206韻,包括平聲57韻(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26194字。
後來宋仁宗令重修韻書,《集韻》在仁宗寶元二年(1039)完稿。53525字。《《禮部韻略》兩年後完稿,只收9590字,仍為 206韻。它是當時考官和應考的舉子共同遵守的官韻。
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劉淵曾編寫刊行過新的《禮部韻略》共107韻。因為是在平水刻的,所以也稱為:
——平水韻——
直到今天,我們作詩仍舊用平水韻,目前的平水韻是106部,206個韻部很多鄰韻被合併了。看到這裡應該明白。唐人的詩大多符合平水韻的,可不是唐人先知先覺啊。
說到這裡吧,這麼多,讀者也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