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
2 # 棗莊風物
就是一種古代建築物的裝飾藝術,和懸魚一樣,惹草是祈求 闢火,別有火災。懸魚 是祈求吉祥平安,都是建築物的祈福裝飾物…和人帶玉或者寶石手鍊一個道理。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代表了人們的祈福願景。這種思想融入建築學就變成了懸魚、惹草。
-
3 # 建造師考試2022
(三) 說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記得書上講過,這個懸魚、惹草都是山牆上的博風板裝飾構件名稱。懸魚安置於博風板的正中,作用是保護和美化脊檁頭。最初是魚形,從山牆的頂端懸垂,所以稱之為懸魚。懸魚一詞還有個典故,出自《後漢書•羊續傳》。後世用以形容為官清廉,拒受賄賂,和吃貨口中的美食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四) 對於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想法,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建築掃盲:“惹草”
懸魚和惹草,古代建築上經常出現的兩個名詞,且喜歡連著用,但對好多人來說,很不容易分清楚他倆的區別,比如我。
為了弄清楚這個概念,我查閱了好多資料,發現大家的說法也的確不太一致。古建築詞典上的說法是,惹草是博風板下面與椽頭無關的構件,它是一塊三角形的木板,上面雕刻出卷草紋飾,長三尺至七尺,寬度大概佔這個長的70%。這個解釋,其實有點對不上號。
我對於這個概念的瞭解來自於2016年,當時是在山西長治縣的五鳳樓參觀,館長興奮的對我說起這座明代建築的區域性,順手指了一下屋脊的外簷。根據他的描述,惹草指的應該是博風板外圍的一片片掛在檁條外的小平片,不一定是三角形或方形,圓形的也很多,這個概念民間有不少創新,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典籍的記載,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民間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