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招生拓客教父
-
2 # 教培行業於盼
我來聊聊這個問題:
招生方面產品同質化嚴重帶來缺少宣傳亮點
絕大部分機構的產品基本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做市場宣傳時,並不容易突出自己機構的特點,給家長的感受是各機構都差不多,加上競爭機構較多,這樣有諮詢需求的家長就會被分散。
產品不好被外化
培訓課程產品是無形,不好被外化,銷售者不好表述。
試錯成本高
想看到上課結果需要很長時間,不能馬上看到結果,這樣就增加了消費者的試錯成本,進而減少了消費者體驗不同機構課程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機構宣傳招生的難度。
消費群體與體驗群體分離
上課的是學生,而消費的是家長,課程的體驗者是學生,但是下消費決策的往往是家長,本身產品同質化就嚴重,而真正的消費者還只能看到使用產品結果而不能看到使用產品過程。
教育與商業在人的意思上是矛盾的,不容易做活動
非常尷尬的一件事,正規的培訓機構本身是商業行為的機構,也正常納稅,但是因為教育的定位,所以培訓機構天生不能使用太過商業化的模式去招生(其實很多機構已經非常商業化了,但是確實越商業化越在社會口碑不好)。
招生成本較高
因為招生難等問題,目前培訓機構招生成本非常高。
招聘方面培訓機構教師社會地位較低
說到在培訓機構做教師,雖然不像前幾年那樣被人看不起,但在很多人心中依然不是一個正式工作。
品牌影響力弱,無法吸引更多人才
除了幾個特別大的機構,其他機構在吸引人才上的能力都非常弱。所有機構無法繼續發展,幾乎都是來自於人才瓶頸。
收入差異過大,上升通道較窄,人員不穩定
培訓機構同崗位收入差距非常大,比如教師崗位,因為收入幾乎都來自於課時費,所以能力強的老師和能力較弱老師間收入差異非常大,再加上上升通道問題,造成能力較弱老師因為收入少而離職、能力較強老師因為沒法繼續提高收入(教師總帶生量無法發生太大變化,機構收費不能發生太大變化,老師只能拿到學費的一小部分)而離職。當一個行業人員不穩定時,帶來的僱主口碑就會很差,進而招聘更加困難。
好人不願意來,爛人幹不了
能力強的人才不願意來,而能力差的沒法給機構帶來正向口碑,沒法解決家長和學生的問題。所以招聘的難度就非常高。
對人的需求量大
培訓機構的成本基本都花在人身上,其次是房租。培訓行業是人的行業,不是高科技,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及教師。本身就難招聘,需求量還打,就更雪上加霜了。
回覆列表
招生方面:
1、沒有招生團隊;
2、沒有有效的招生方法;
招聘方面:
1、很多都是使用兼職,忠誠度不高;
2、全職招聘,成本高,不會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