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4
回覆列表
  • 1 # 尹銘的前院

    漢人王朝有能力派兵遠赴漠北,驅逐遊牧者。

    但,要統治漠北,就必須駐軍,而駐軍的後勤補給,無法從中原運過去,因為太遠了,只能讓駐軍就地取材。

    而一旦軍人遊牧起來,他們就不再是漢人軍隊了。所以,中原王朝即便掃蕩了漠北,但辦完事之後,還得撤軍,回到長城以南

    如此一來,中原王朝出兵漠北,只不過是替草原上的其他遊牧者清掃障礙而已。

    展開來講,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漢人幾千年來一直是農耕型定居生活,農耕有一個硬性的約束條件,就是年降水量,如果年降水量少於400毫米的話,靠農耕是活不下去的。

    東亞大陸的400毫米等降雨線,基本和長城重合,長城再往北,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儒家漢人在農耕地區的擴張極限,就是400毫米等降雨線。於是在這裡,漢人王朝修建了長城。長城再往北就是遊牧地區了。

    其次,在古代社會,漢人尊崇儒家文化,因為自然生態原因,帶來的社會結構不同,儒家統治只能在中原地區展開,越不過長城以北、嘉峪關以西。

    這是因為中原是農耕文化,人口是定居的,因此很容易收稅。

    而在長城以北的草原,由於降水量不足,只能靠遊牧為生。因此,漢人王朝的官僚體系、中央財政在草原上根本行不通。

    想要透過稅收建立中央財政,前提是稅收的收益要大於成本,你不能花十塊錢僱人去徵稅,卻只徵回來兩塊錢,必須徵回來二十塊錢,這套制度才能進行下去。

    中原人口都是定居的生活方式,所以徵稅相對容易,花十塊錢的成本能徵回來二十塊甚至三十塊;但草原因為遊牧者的生活高度流動化,逃避徵稅太容易了,花十塊錢能徵回來兩塊錢就不錯了。

    由於在草原上徵稅成本太高,所以在草原上根本就建立不起中央財政,也建立不起官僚制。因為沒錢養活官僚。

    沒有中央財政,沒有官僚體系,導致草原上無法進行大規模治理。

    即使漢人越過長城以北,要想活下去,就必須遊牧化,否則是死路一條。

    在草原上,人們都以小部落為單位行動。部落裡可以靠熟人關係完成管理。

    一旦部落的規模超過臨界點,它會分裂出新的部落,繼續以小叢集的方式行動。

    而一旦遊牧化之後,就意味著中原式的政治制度、人際關係結構、家庭結構等都自然瓦解了,漢人無法再按儒家方式生活了,這是個悖論。

    最後, 一旦生活方式遊牧化,就不是漢人了。第一代移民也許還有點漢族的記憶,到第二代、第三代就是徹底成為突厥人、蒙古人了。

    所以,古代社會,純漢人王朝無法同時穩定地、可持續地統治長城以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人類還有不吃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