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客69

    明朝萬曆時代和豐臣秀吉的戰爭結果,歷來有爭議,就算明朝勝利也是算是慘勝,作為萬曆三大徵的中日北韓戰爭,其實嚴重消耗了大明朝的國力,以至於萬曆末年滿清崛起,國庫空虛……對日本的影響就是豐臣政權勢力大減,豐臣秀吉也在戰爭中病逝,後來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建立閉關三百年的江戶幕府……

    先說一下明朝和豐臣日本之間,其實武器,體制雖然有差別,但畢竟還是屬於一個時代,其實明朝的火炮強大,而日本的火槍較為優秀(日本戰國時代已經大量採用火器了)……

    中日北韓戰爭之所以是一個時代,是雙方都是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中日戰爭可以看作是朱家和豐臣家兩家帶著各自的家丁在鄰居北韓家裡打的一場群架……

    而大清朝和新日本的甲午戰爭就是兩個時代的戰爭,可以說是大清朝老臣李鴻章的私人軍隊和整個現代化的日本國家打的一場戰爭……

    單論武器,北洋軍隊比日本還要強大,大清朝耗費巨資從歐美列強手裡買了軍艦,打造了北洋水軍,其綜合實力在世界上第九位,而東亞第一,比日本還要強……

    但是北洋軍隊將領大都沒有留過學,空有現代化的武器,卻沒有操作它的能力,至於士兵更是為了口飯吃,打起仗來,士兵想的是能逃命就逃命,戰死也沒有補貼,家裡也沒有保障……

    而日本體制下,日本將領大部分流過學,掌握了現代化的軍事操練方法,而且士兵戰死,家人有了保障,所以日本士兵不怕死,願意為國犧牲……

    當時中國還是封建王朝,洋務運動的目標是中學為主,西學為用,強大的武器在落後的體制下,發揮不了作用……

    日本整個國家都開始近代工業化改革,不論是動員的能力,生產能力,組織能力,都遠遠超過清朝……

    日本人舉國之兵,眾志成城,對抗李鴻章一人,中國普通百姓對甲午戰爭勝敗莫不關心,焉能不敗……

  • 2 # 不噴不知道

    沒有對比性吧?!明末那是兩個封建王朝之間的對決,明王朝因腐朽得十分嚴重但因為體量的關係、最後是慘勝了同為封建王朝的蕞爾小國,所以那個勝利並不值得驕傲吧?至於滿清王朝與日本的交手,,那其實是腐朽的封建王朝與先進的資本主義之間的對決,就算本子的鐵甲艦都打沒了、它們也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重新組建起來。。但是另一方的封建王朝嘛,恐怕巴不得多買幾個鐵甲艦好讓它們腐朽。。。最後的結果不言而喻

  • 3 # 怒斥宵小

    明時,中日2國都是農業國,中國體量大,日本絕不是對手。清時,中國還是農業國,日本已經邁向工業國,差距已經慢慢拉開。

  • 4 # 普天藍

    大明屬火,滿清屬水,而日本自稱為盆中之竹,自然屬木。

    所以三者關係很明顯了,木哪裡是火的對手,大明能輕鬆擊敗日本。而水能滅火,所以大明在跟滿清的對戰中總是敗得很慘毫無招架之力,畢竟火怎麼可能打敗水呢。水能養木,日本從滿清這裡獲得多少戰爭賠款,得了多少好處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歷史資料,直白一點講是大清養活了近代日本。

  • 5 # 鼎玉軒轅

    明末和清末都與日本打了一仗,明末的萬曆三大徵之一的中日戰爭,最終以慘勝告終。而清末的中日甲午戰爭,清朝以慘敗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明末兩個國家都是封建王朝,以農業為主,就是朱家軍隊和北韓李家軍隊打豐臣秀吉家的軍隊,兩國在同一起跑線,並且大明幅員遼闊,火炮要比豐臣秀吉要厲害,所以大明艱苦的取得了勝利。但是耗費了大量的國力,大明更加孱弱,為日後李自成攻進北京,大明滅國埋下伏筆。而清末的中日甲午戰爭就不一樣了,清朝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王朝,雖然經歷了洋務運動,但是國體始終沒變。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以工業為主,成為了現代化工業國,這樣自然就不一樣了,雖然當時的北洋艦隊比日本海軍要強大,但是國家制度不同,自然也束縛了軍隊的戰鬥力,所以清朝慘敗在情理之中。

  • 6 # 家境貧韓

    感謝邀請,內個踢館砸場小能手,你韓哥又閃亮登場了,你韓哥從不認為自己最牛逼,但是關注韓哥你最開心!

    話說題主的問題很有毛病啊,明朝末年和日本交手獲勝,話說那會兒也是慘勝,至於清朝末年的慘敗,話說很多原因是因為指揮官不懂海戰,丁汝昌所學習的戰鬥理論都是陸軍的戰鬥理論,所以戰敗也是非戰之罪。

    再反過頭來說明朝幫助北韓抗倭,話說若不是最後豐臣秀吉掛了的話,孰勝孰負還未嘗可知。話說當時明朝抗倭可是戰線拉的極長,而且明軍的確不適應海戰,畢竟自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就閉關鎖國,片板不許下海的國家。

    豐臣秀吉(日語: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初名藤吉郎,1536年[1]-1598年9月18日),出生於日本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著名政治家,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

    豐臣秀吉在本能寺之變後,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發動小田原之戰,統一日本。欲建立亞洲大帝國而出兵北韓,遭到明軍與北韓雙重抵抗,遂與明朝和談。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於伏見城,享年63歲。

    文祿元年(1592年)正月,豐臣秀吉釋出出兵北韓的命令。5月,豐臣乘北韓李氏王朝黨爭內訌、兵備鬆弛之機,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率兵14萬餘人入侵北韓。日軍在釜山登陸後,長驅直入,兩個月內相繼佔領漢城、開城和平壤,隨後直奔咸鏡道,逼近中國邊境。次年1月,明朝總兵李如松率軍3萬餘人赴朝參戰。2月,北韓軍民在中國軍隊支援下,經激戰收復平壤、開城。鑑於駐守漢城的日軍兵力較強,明軍圍而不打,在城郊切斷敵供給線,燒燬敵糧庫。5月,日軍被迫退守慶尚、全羅兩道沿海城市,並派使臣要求議和,企圖利用談判之機集結力量捲土重來。

    文祿二年(1593年)8月,明日雙方開始"議和"。由於日本提出苛刻的領土要求,致使談判最後破裂。慶長二年(1597年)2月起,豐臣秀吉陸續增兵14萬、戰艦數百艘再犯北韓。日軍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兩軍為先導在釜山登陸,分東西兩路齊頭並進,連佔慶尚、全羅、忠清三道。李舜臣以僅存的14艘艦船和100艘改裝民船為基礎重建水師,於10月在鳴梁海峽迎擊日軍(133艦船、72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潮汐條件撞破敵船30餘艘,擊斃日軍十餘人。(該戰役存在爭議,這裡採取北韓說法)慶長三年(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囑撤軍。至年底,殘餘日軍或逃或被殲,戰爭結束。

    除了農民之外,日軍還強押大量的陶藝、印刷、刺繡等師匠到日本來,使得日本的陶藝水準大舉提高。陶活字的傳來,更帶動了日後江戶時代的出版風潮。朱子學者姜沆則帶給日本的朱子學莫大的影響。這是侵略戰爭無意中的文化產物。

    說完明朝,我們再說清朝,畢竟明朝時期的日本就是個匪患而已,不足為懼,畢竟那會兒日本戰國時代還沒有結束,並沒有經歷黑船,更加沒有脫亞入歐的政體改革,更更加沒有傾全國之力打造戰艦孤注一擲。

    所以明朝和清朝所面對的日本,幾乎是兩個位面的日本。若是明朝面對的是清朝所面對的日本的話,光是甲午海戰完事了,就會被日軍登入,名正言順的殺到北京城了。然後皇帝想跑大臣不讓,九門落鎖的屎尿齊流的掛樹上了!(對,完事皇上穿著一身太監衣服還留下一封遺書,裡面註明四個大字【勿傷百姓】)

    好了,那麼下面就直接上酸菜,哦不,上丁汝昌。

    丁汝昌(別名丁先達、丁禹廷,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字禹廷,安徽廬江縣人,晚清北洋海軍提督。

    1879年,丁汝昌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之後率北洋水師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丁汝昌出任北洋海軍提督後,指揮北洋艦隊在黃海與日作戰。次年在威海衛之戰中,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彈盡糧絕,丁汝昌拒絕投降,服毒自盡,以身殉國,年僅59歲。1912年,丁汝昌被安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廬江縣石頭鎮。丁汝昌原籍安徽鳳陽縣。明朝初年,祖先從鳳陽遷居廬江,投軍入了衛所,後人成了衛籍,落戶在廬江縣北鄉石嘴頭地方,子孫繁衍,人口增多。後來,該地改名為丁家坎村。

    咸豐年間,丁汝昌家遷巢縣高林鄉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鎮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親丁燦勳,以務農為生,生活貧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讀了三年書,因家境貧窮,自十歲起失學,出外幫人放牛、放鴨、擺渡船等,以補貼家用。在丁汝昌十四五歲時,被父親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學徒。

    咸豐元年(1851年),廬江一帶發生嚴重災荒,丁汝昌父母先後病故。咸豐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軍佔領廬江,丁汝昌徵入太平軍。後隨太平軍駐紮安慶,成為程學啟部下。[1]

    咸豐十一年(1861年),安慶被湘軍圍困危急,身為太平軍陳玉成部下的程學啟,深夜率丁汝昌等300餘人翻越城牆,向集賢關湘軍訓導曾貞幹投降。湘軍將領曾國荃對這批降軍存有疑慮,每逢戰鬥,必令他們居於前列。

    七月十三日,程學啟、丁汝昌作為前導,攻破安慶北大門外的太平軍營壘3座,斷絕了安慶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軍處境更加艱難。八月一日,曾國荃指揮程學啟、丁汝昌等攻佔安慶,太平軍守將葉芸萊以下1.6萬人全部戰死。

    戰後,程學啟升任遊擊,賞戴花翎,充當開字營營官,丁汝昌升任千總,充當開字營哨官。當時因上海士紳請求,曾國藩命令李鴻章組建淮軍,支援上海,並將大都由安徽人組成的,程學啟的開字營撥歸李鴻章指揮。

    同治元年(1862年),程學啟、丁汝昌等隨李鴻章乘輪船前往上海。八月,配合劉銘傳銘字營與太平軍戰於四江口,劉銘傳見丁汝昌作戰英勇,請李鴻章把丁汝昌調入銘字營,仍充哨官,統領親兵100人。旋改統領馬隊,升任營官,授參將。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敗亡。曾國藩北上督師剿捻,由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辦理後勤。丁汝昌升為副將,統先鋒馬隊3營,隨劉銘傳北上,與捻軍作戰。同治七年(1868年),東捻軍被清廷剿滅,丁汝昌因功被授為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節餉,劉銘傳擬裁去丁汝昌部馬隊3營,丁汝昌致書抗議,劉銘傳怒其不執行命令,欲殺之。丁汝昌聞訊,馳歸故鄉巢縣,得免殺身之禍。

    同年,發生日本侵略臺灣事件。清政府展開海防大籌議,李鴻章力主購買鐵甲艦,辦理海軍。光緒元年(1875年),李鴻章奉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

    丁汝昌罷職歸田,悶悶不樂,其妻魏氏,是湖北鍾祥人,出身書香門第,是一位有見識的女子。她安慰丁汝昌:“我們家有數畝薄田,足夠吃飽肚子,大丈夫建功立業,自然會有機會是,暫且等待。”

    家居數年,丁汝昌時常想到李鴻章身居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姑前往天津投靠。李鴻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對他說:“劉銘傳與你有過節,如果我用你,就會與劉銘傳發生不愉快。你應該和他分道揚鑣!如今我打算建立海軍,缺乏人才統率,你如果能赴英國學習海軍,畢業歸來,將把此任交付給你。”

    當時,陝甘總督左宗棠正在指揮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因素知丁汝昌作戰英勇,奏請發往甘肅差遣。李鴻章不願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傷病復發”為由,把他留在天津。

    上完了丁汝昌,韓哥只能說,非戰之罪。丁汝昌所接受的一直都是陸軍戰略戰術的教育,並沒有一次統領海戰的經驗,而且當時小日本鬼子不宣而戰,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所以綜上所述吧!那些妄圖打著反清復明的名義反當今朝廷的雜碎們,你們以為忽悠幾個腦殘孩子就可以推翻朝廷了?你們想多了!民間很多仁人志士都是真心擁護當今朝廷的,雖然它有萬般不足,但是如果我們不珍惜的話,那麼就輪迴道了當年民國那樣的杯具了!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你韓哥從不認為自己最牛逼,但是關注韓哥你最開心!

  • 7 # 明鏡臺

    簡單的來說,就是中國沒變日本變了,唐朝白江口戰役時,日本還是半奴隸制國家,唐朝則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封建統一大帝國,輕鬆擊敗日本。萬曆北韓戰爭時雖然也取勝了但已經沒有唐朝時那麼輕鬆了,日本也達到了他們封建時期的鼎盛狀態,關鍵在後來面臨西方國家入侵時兩個東方國家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日本全面擁抱引進西方的思想、技術、制度,中國則拒絕徹底改變,仍然做天朝上國的夢,最後慘敗給日本並不奇怪。一個還是農業社會,一個已經步入工業化國家軌道,和當年白江村口戰役一樣,先進的國家形態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這和民族關係不大,如果有關係,也是在滿清入關時,滿族作為半奴隸制民族為了適應中原的封建體制浪費了些時間,但這不是關鍵,閉關鎖國、妄自尊大的禍根從明朝中期就埋下了,已經沒有唐朝海納百川放眼世界的境界(那時歐洲已經開始資產階級革命),中國被西方和日本吊打是早晚的事。

  • 8 # 使用者109424847419

    明朝末年西方列強並未踏進中國,明末科技一部分和世界持平,加上明朝和北韓上下一心,兩國並肩作戰。清末為何戰敗,有幾種說法,甲午戰爭到抗戰初期英美支援日本,清末西方列強踏入中國,另一種是日本支援北韓脫離清朝建立親日北韓帝國,條件是在北韓駐紮少量軍隊,當時北韓國王同意了,而清朝不允許北韓和自己平起平坐,由此兩國爆發戰爭,北韓國內親日派佔多數。明朝末年抗日全民皆兵,清末年抗日沒有這樣時候,也就是臺灣人民打過日本人,沒成功。

  • 9 # 鄭說豫見

    首先,明朝援朝抗日態度堅決,調動全國精銳與日軍作戰,是大國與小國的戰爭。而清朝對於是否援助北韓態度不明,基本上靠李鴻章淮軍與日軍交戰,國內政敵攻訐不休,地方督撫不配合,甚至看笑話,相當於一人敵一國。

    日本進攻北韓,目的是企圖借道征服大明。因此明朝知道日本的目的,也就全力援助北韓。而清朝,日本是要和清朝爭奪北韓,並沒有征服清朝的計劃,清朝對援助北韓的決心不夠。

    其次,明朝注意發揮北韓的作用,是中朝聯軍並肩作戰,始終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清朝既沒有堅決援朝,也沒有發揮北韓的作用,導致日軍侵入東北、山東和山海關,威脅京畿。

    最後,明朝是持久作戰,立足於戰,輔助於談,雙方鏖戰7年,大明靠雄厚的國力耗死了日本,最後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死亡,日軍撤軍。而清朝敗得太快,日軍很快兵臨城下,朝廷沒有持久抗戰的決心,不到半年時間,陸軍、水軍均遭敗績,被迫簽下城下之盟(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 10 # 旋風騎士長

    明朝的抗倭軍隊紀律很嚴的,特別是戚家軍,一個軍隊紀律都不嚴明,也別指望戰鬥力有多強,清朝的軍隊後期成什麼樣子,貪汙橫行,吃空餉,吸鴉片,把軍費給慈禧祝壽,估計平時也沒怎麼訓練,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看起來很厲害,也就是紙糊的老虎,軍隊指揮官也沒什麼腦子,人家八路軍能靠大刀長矛打敗敵人,清朝的軍隊只知道傳統的冷兵器軍隊作戰,一點都不瞭解熱兵器的戰爭,不是靠人數堆出來了,只知道騎兵衝鋒,在機槍大炮面前再多人也沒用,那個僧格林沁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11 # 大個兒525

    此消彼長啊!明末雖腐敗,但畢竟還是處在封建制度的較高位,政治經濟文化還不那麼衰敗,且日本尚處初始階段,未崛起;清末就不同了,它已處於封建社會末期,政治經濟文化已全面衰落,而日本已全面崛起。在加上游牧民族的先天缺陷,它就必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錢那麼難賺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買得起幾百萬上千萬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