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55566044186

    孟子主性善論,荀子主性惡論。

    孟子認為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所以人人皆可為堯舜。

    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行善是後天的行為。

    繼而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人性本惡,所以要靠後天的道德教育來引導,約束。

    王陽明在晚年提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教指出了人性無善無惡。

    但是你思考所產生的意念卻是有善惡之分的,良知能區分善惡,格物是為善去惡。

    我們簡單的理解良知為正確的道德觀,能夠分辨是非,格物在這裡就指為按照正確的道德觀去行善不為惡。

    人性不管是善是惡,都要去接受道德教育,並且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所以與其探討人性到底如何,不如瞭解怎樣如何提升道德修養。

    致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先去了解諸客觀實際,再用正確的道德觀來判斷事事物物。

    知行合一,懂道理講道理,你知道了正確的道理,也要去踐行正確的道理,最忌光說不練,需要身體力行。

    知行是什麼?

    例: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譯:喜愛美色,厭惡腐臭。

    你知道什麼是美色,這就是知,所以會去喜歡美色,這就是行。

    你知道什麼是腐臭,這就是知,所以會去厭惡腐臭,這就是行。

    我們只是平常人,知行合一對於我們來說很難,因為我們無法保證我們的知是正確的,所以要從根本上遏制住不善的念頭,也就是在知的那一刻起,就要明辨是非善惡,不可有人慾摻雜心間,要從絕對客觀的角度去了解一件事情,方才能行。

    而不是主觀的去認為,“你以為”就是正確的嗎?

    世事如此,就必須如此嗎?

    不是的。

    我們做不到知行合一,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每一次知都是善,所以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個步驟,先在知的時候分善惡,確定是善,不讓人慾存於心間,方可去行,繼而慢慢的做到知行合一。

    為什麼可以把知行分成兩個步驟,但卻不可以分為兩件事?

    如果分為兩件事,你怎麼想是一回事,怎麼做是一回事,行不一定按照知,那又何談知行合一?

    要把知行當成是一件事,但對於我們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步驟,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結果。

    致良知,知行合一會告訴你怎麼去行真正的善。

    行善不是自己認為是善舉,就是真正的善。

    你如何知道你所認為的好就是對他人好,對這個世界好?

    遇事不決,便可先用這句話捫心自問。

    哪怕你改變不了什麼,但求無錯無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患有耳石症能配助聽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