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漁人 天平海闊何逍遙 不見當年西子嬌 收網貨魚還沽酒 松根一夜醉聽濤 2.<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入風波里。 <詩篇大意】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只喜歡鱸魚味道的鮮美。可是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捕魚小船,在風浪裡一會兒出來,一會兒被遮住,多危險哪! 3.橋夜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 4.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一、二句寫夜盡拂曉,讀者從汲水的聲響與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巖下有一漁翁在。三、四句方寫到“煙銷日出”。按理此時人物該與讀者見面,可是反而“不見人”,這也“反常”。然而隨“煙銷日出”。綠水青山頓現原貌忽聞櫓槳“唉乃一聲”,原來人雖不見,卻只在山水之中。這又“合道”。這裡的造語亦甚奇:“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則無干;而“山水綠”與“唉乃一聲”更不相干。詩句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尤為“反常”。但“熟味”二句,“煙銷日出不見人”,適能傳達一種驚異感;而於青山綠水中聞櫓槳唉乃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為之綠得更其可愛了。作者透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結尾兩句是全詩的一段餘音,漁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時“回看天際”,只見巖上繚繞舒展的白雲彷彿尾隨他的漁舟。這裡用了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而出岫”句意。只有“無心”的白雲“相逐”,則其孤獨無伴可知。) 5.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誇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後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1.漁人 天平海闊何逍遙 不見當年西子嬌 收網貨魚還沽酒 松根一夜醉聽濤 2.<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入風波里。 <詩篇大意】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只喜歡鱸魚味道的鮮美。可是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捕魚小船,在風浪裡一會兒出來,一會兒被遮住,多危險哪! 3.橋夜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 4.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一、二句寫夜盡拂曉,讀者從汲水的聲響與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巖下有一漁翁在。三、四句方寫到“煙銷日出”。按理此時人物該與讀者見面,可是反而“不見人”,這也“反常”。然而隨“煙銷日出”。綠水青山頓現原貌忽聞櫓槳“唉乃一聲”,原來人雖不見,卻只在山水之中。這又“合道”。這裡的造語亦甚奇:“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則無干;而“山水綠”與“唉乃一聲”更不相干。詩句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尤為“反常”。但“熟味”二句,“煙銷日出不見人”,適能傳達一種驚異感;而於青山綠水中聞櫓槳唉乃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為之綠得更其可愛了。作者透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結尾兩句是全詩的一段餘音,漁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時“回看天際”,只見巖上繚繞舒展的白雲彷彿尾隨他的漁舟。這裡用了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而出岫”句意。只有“無心”的白雲“相逐”,則其孤獨無伴可知。) 5.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誇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後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