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宗1986

    看了幾本寫南明史的書,都在惋惜永曆帝在最後關頭沒有去四川而是去了緬甸。大多數寫那段歷史的學者都覺得是南明內部矛盾,朝廷大員和四川地方軍閥不調和,所以當時小朝廷權臣就建議進入緬甸。

    對於這個最後的抉擇是對是錯還真不好說,因為歷史無法假設,但是我個人覺得去四川或者去緬甸都無法改變王朝滅亡的事實。或許進入緬甸生存空間更大,但是被消滅的比重也更大,不管是去四川還是緬甸都是前途渺茫。

    首先我們來分析四川地方軍閥的勢力,四川在當時只有少部分土地是在明朝有效控制之下,當年劉文秀差點恢復了四川,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前功盡棄,清軍在隨後有佔領了四川大部。如果李定國率領小朝廷進入四川,首先能不能順利達到是個問題,因為此時清兵已經打下貴州,然後進入雲南,已經漸漸對小朝廷形成合圍。所以李定國等人要想去四川,路上少不了硬戰,而面對各方面都佔有優勢的清軍,南明這支殘軍能否突破重圍到達四川?這個不好說。

    而在四川和湖北交界山區的奎東十三家,這支軍隊是當年李自成農民軍的餘部,為什麼叫奎東十三家?奎東就是四川和湖北交界的山區,十三家就是說明這地方有很多支軍隊,說十三家並不就是十三支軍隊。這裡有很多軍隊,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領導,名義上是尊奉永曆帝。但是十三家並不是鐵板一塊,也沒有一個直接領導。在清兵南下進攻雲南時十三家是有派了重兵出擊,想分散清兵注意力,達到解圍永曆朝廷安危的目的。可是上面說了十三家並不是一個整體,有的農民武裝確實是忠心為國,拼死抵抗,但也有一些農民軍領袖看到當時南明滅亡已成事實,所以他們主動投降滿清,所以造成了奎東十三家最後一次主動出擊而慘敗。從此以後剩餘的農民軍退回山區,憑藉山勢險要自守而再也不敢主動出擊。

    所以這就是那個時候奎東十三家的情況,假如永曆帝順利到了奎東,那麼永曆帝也就成了甕中之鱉,因為奎東再大也就是幾個縣的範圍,此時清兵舉全國軍力和財力來合圍奎東,就憑十三家數萬軍隊怎麼抵抗?而此時只能死戰,因為無法突圍,四周都是淪陷區。再者上面說了十三家並不是鐵板一塊,假如十三家擰成一股繩,可能清兵想馬上攻下一座座險要的山寨沒那麼容易。可是事實上這仗一開打就有人紛紛投降,雖然十三家最後的英雄李來亨誓死效忠明朝,但是此時來十個李來亨也改變不了這個結局啊。一代戰神李定國面對這個排山倒的局面鬥只能嘆息,李來亨又能怎樣。

    所以個人覺得永曆帝去找惠東十三家也沒太大意義,只能說去了奎東永曆帝也許能多活兩年而已。

    永曆帝最後去了緬甸,最後緬甸人把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吳三桂又處死了永曆帝和太子。我能不能說緬甸人陰險,假如永曆帝不去緬甸而去中南半島上的另一個國家,不管是那個國家,我覺得下場都一樣。你看堂堂大明都亡了,緬甸哪有抗拒大清的實力?所以緬甸不敢不交出永曆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血壓不高的情況下為什麼會頭暈頭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