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雲逸飛
-
2 # 戰略論
這個假設非常有意思,首先我們看下1940年12月納粹德國的戰略形勢,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德國相繼打敗了波蘭和法國,取得了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在這一輝煌的勝利之下,德國付出的代價卻微不足道,德國的空軍和陸軍已經是歐洲甚至世界上最強大的軍種,而它的對手僅剩下一個英國,此時英國已經完全失去了和德國在歐洲大陸抗衡的能力,它的陸軍太過弱小,儘管強大的英國海軍依舊可以像一戰那樣從海上繼續封鎖德國,但是對於已經佔領歐洲大部分的德國來說意義不大。可以說,1940年底的納粹德國是最巔峰的時刻,在這一時刻德國元首希特勒突然死亡,局勢將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納粹德國是一個獨裁政權,希特勒是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連軍隊都是向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而不是向國家和人民宣誓效忠,整個國家機器都是以希特勒的個人意志為核心在運轉,重大的政治、軍事、外交目標都是由希特勒做出決定的。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在當時帝國沒有一個可以代替希特勒的人,希特勒選定了帝國元帥戈林為繼承人,並簽署了一份命令,大意就是在希特勒本人無能勝任德國元首一職時,由戈林代替他領導德國。戈林雖然是帝國的二號人物,但是威望遠不如希特勒,尤其不可能獲得關鍵的德國陸軍支援,德國陸軍總司令部一直不願意再發起戰爭,期望從政治途徑和英國謀求和平,戈林上臺後如果繼續希特勒的戰爭政策,繼續和英國進行戰爭,併入侵蘇聯的話,德軍陸軍總司令部極有可能發起一場軍事政變來摧毀納粹政權,戈林的戰術空軍無法阻止這一行動,而那時的武裝黨衛軍實力又太過弱小,只有幾個師的規模,無法和龐大的德國陸軍抗衡。
因此,假如希特勒死後,戈林會成為合法的繼承人,成為新的德國元首,鑑於戈林在對蘇作戰上也持反對的態度,他更希望將注意力轉向地中海,那裡他的空軍將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戈林極有可能會放棄希特勒的侵蘇計劃,將重點重新轉向地中海,這樣德國軍備的發展重心將從陸軍轉到空軍和海軍身上。將英國逐出地中海並非難事,不過要想登陸英國本土則希望渺茫,和英國之間的戰爭仍舊呈現長期化的趨勢。美國雖然暫時沒有參戰,但是可以肯定會站在英國一邊,德國要想贏得最後的勝利,最關鍵的就是對蘇問題的處理。至少德國在建立起強大的戰略空軍和海軍之前,應當和蘇聯保持和平,甚至是結盟,從而避免遭受大規模陸戰的威脅。戈林如果不能處理好東方問題,則必然會遭到德國國內對方力量的反對,尤其是德國國防軍。
回覆列表
如果希特勒死在1940年12月,那麼希特勒生前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將未能付於實施,鑑於當時德國的實力,當時蘇聯也不會主動去惹這頭“瘋狗”,以求明哲保身。而美國即是事不關已,也將高高掛起“以觀後效”。這樣一來,德國將繼續統治歐洲,奴役已稱臣的十四小國,掠奪它們的資源,擴充自己的實,先大部“解放”歐洲,待時機成熟,再回過頭來收拾蘇聯,全面統一歐洲,從而成為真正的歐洲霸主,然後……
然而,歷史沒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