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起源於佛羅倫薩,但集大成者卻是生於克雷莫納,死於威尼斯的蒙特威爾第。蒙特威爾第是歷史上第一個歌劇巨匠,不但奠定了歌劇的基本形式,且為後世留下了《奧菲奧》、《尤利西斯返鄉》等歌劇,尤其是《波佩阿的加冕》更是他的傑作,至今仍然受到歌劇迷的推崇。
《波佩阿的加冕》最值得讓人咀嚼的地方,或許是那種反常規的解讀。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尼祿,他的殘暴歷來被人唾棄。但在《波佩阿的加冕》中,蒙特威爾第似乎並沒有將視線集中在他的暴行上,而是用此劇來證明愛的強大和不可戰勝,那怕這種愛是不道德的。慾望是人的天然本能,在慾望面前,所謂的道德顯得如此蒼白,不堪一擊。
《波佩阿的加冕》是蒙特威爾第75歲時的作品,而在如此高齡創作出的這部傑作,也只有後世的威爾第晚年寫的《法斯塔夫》能與之媲美。《波佩阿的加冕》創作於1642年,和《奧菲歐》不一樣的是,蒙特威爾第的這部歌劇不是取材於神話或宗教傳說,而是取材於真人真事,全劇共分三幕。
故事取材於古羅馬史學家塔西陀的《年代記》。劇情描寫了古羅馬荒淫無恥的尼祿王,愛上了波佩阿後,決定於自己的妻子阿塔維亞離婚,並囚禁了波佩阿的丈夫奧托內。大臣塞內卡知道後,上去進柬,但惱羞成怒的尼祿王非但不聽勸阻,反而命令塞內卡自盡。痛不欲生的王后阿塔維亞決定派波佩阿原來的丈夫奧托內去謀殺波佩阿,但被深愛著奧托內的波佩阿的侍女德魯西波所勸阻。
波佩阿在知道此事後,想處死侍女德魯西波。但 在關鍵時刻,奧托內挺身而出,說出了事情的前後緣由,尼祿王知道後,赦免了侍女和奧托內,而將王后發配,並立波佩阿為後,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加冕典禮。
歌劇的內容因為不太道德,確實令人不舒服,而蒙特威爾第以此驗證了愛就如蒙著眼睛的小愛神丘位元那樣,盲目,激情,不可理喻,無法戰勝。事實上這種例子並不鮮見,中國明朝的武宗皇帝,在巡遊時,曾經也扔下大隊人馬找寵幸的煙花女子逍遙去了。
這張DVD是Decca 公司2009年發行的版本,也是比較新的演繹。樂隊的編制按照當時規模,用巴洛克豎笛、琉特琴等伴奏,演員也用假聲替代當時盛行的閹人歌手。指揮兼演奏古鋼琴的則是近幾年頗有名望的法國女指揮家艾曼紐·艾姆,在形式上頗有復古之風,聆聽上更有一種清雅的田園氣氛。是瞭解當時歌劇演出場景的一個很好的範本。
歌劇的舞臺也是近年來國際流行的簡約風格,沒什麼大的佈景,演員都穿時裝,甚至手拿著現代的手槍,令人有時空倒錯的感覺,這或許是節約製作經費的考慮吧。不過,因為歌劇本身的優秀,舞臺的簡約也就無所謂了,歌劇畢竟是聽的,視覺倒在其次。
習慣了19世紀歌劇的人或許不太適應巴洛克歌劇的慢節奏。因為在蒙特威爾第時代還沒有詠歎調的出現,演唱基本上都是敘事的宣敘調。所以,在聆聽上會有緩慢,拖沓不過癮的感覺。但筆者恰恰覺得這種慢節奏正是對現在快節奏生活的補償,正如我們現在常會去農家樂尋找那份閒情逸致一樣。
歌劇起源於佛羅倫薩,但集大成者卻是生於克雷莫納,死於威尼斯的蒙特威爾第。蒙特威爾第是歷史上第一個歌劇巨匠,不但奠定了歌劇的基本形式,且為後世留下了《奧菲奧》、《尤利西斯返鄉》等歌劇,尤其是《波佩阿的加冕》更是他的傑作,至今仍然受到歌劇迷的推崇。
《波佩阿的加冕》最值得讓人咀嚼的地方,或許是那種反常規的解讀。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尼祿,他的殘暴歷來被人唾棄。但在《波佩阿的加冕》中,蒙特威爾第似乎並沒有將視線集中在他的暴行上,而是用此劇來證明愛的強大和不可戰勝,那怕這種愛是不道德的。慾望是人的天然本能,在慾望面前,所謂的道德顯得如此蒼白,不堪一擊。
《波佩阿的加冕》是蒙特威爾第75歲時的作品,而在如此高齡創作出的這部傑作,也只有後世的威爾第晚年寫的《法斯塔夫》能與之媲美。《波佩阿的加冕》創作於1642年,和《奧菲歐》不一樣的是,蒙特威爾第的這部歌劇不是取材於神話或宗教傳說,而是取材於真人真事,全劇共分三幕。
故事取材於古羅馬史學家塔西陀的《年代記》。劇情描寫了古羅馬荒淫無恥的尼祿王,愛上了波佩阿後,決定於自己的妻子阿塔維亞離婚,並囚禁了波佩阿的丈夫奧托內。大臣塞內卡知道後,上去進柬,但惱羞成怒的尼祿王非但不聽勸阻,反而命令塞內卡自盡。痛不欲生的王后阿塔維亞決定派波佩阿原來的丈夫奧托內去謀殺波佩阿,但被深愛著奧托內的波佩阿的侍女德魯西波所勸阻。
波佩阿在知道此事後,想處死侍女德魯西波。但 在關鍵時刻,奧托內挺身而出,說出了事情的前後緣由,尼祿王知道後,赦免了侍女和奧托內,而將王后發配,並立波佩阿為後,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加冕典禮。
歌劇的內容因為不太道德,確實令人不舒服,而蒙特威爾第以此驗證了愛就如蒙著眼睛的小愛神丘位元那樣,盲目,激情,不可理喻,無法戰勝。事實上這種例子並不鮮見,中國明朝的武宗皇帝,在巡遊時,曾經也扔下大隊人馬找寵幸的煙花女子逍遙去了。
這張DVD是Decca 公司2009年發行的版本,也是比較新的演繹。樂隊的編制按照當時規模,用巴洛克豎笛、琉特琴等伴奏,演員也用假聲替代當時盛行的閹人歌手。指揮兼演奏古鋼琴的則是近幾年頗有名望的法國女指揮家艾曼紐·艾姆,在形式上頗有復古之風,聆聽上更有一種清雅的田園氣氛。是瞭解當時歌劇演出場景的一個很好的範本。
歌劇的舞臺也是近年來國際流行的簡約風格,沒什麼大的佈景,演員都穿時裝,甚至手拿著現代的手槍,令人有時空倒錯的感覺,這或許是節約製作經費的考慮吧。不過,因為歌劇本身的優秀,舞臺的簡約也就無所謂了,歌劇畢竟是聽的,視覺倒在其次。
習慣了19世紀歌劇的人或許不太適應巴洛克歌劇的慢節奏。因為在蒙特威爾第時代還沒有詠歎調的出現,演唱基本上都是敘事的宣敘調。所以,在聆聽上會有緩慢,拖沓不過癮的感覺。但筆者恰恰覺得這種慢節奏正是對現在快節奏生活的補償,正如我們現在常會去農家樂尋找那份閒情逸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