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唱響粵語

    如果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那麼我一定要為這位敢想敢做而且永不服輸的“千古奇丐”點一干個贊。至少對於在他興辦的義學中讀書的窮家子弟來說,武訓絕對是一個值得被銘記於心的恩人。

    清王朝風風雨雨,前後共歷經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縱觀中國封建王朝歷史,能在正史中留名的不是達官顯貴就是文豪巨匠,而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除了武訓|再無第二人。

    武訓是被寫入《清史稿》的人物。他原本是一個乞丐。義個小人物,能收入《清史稿》,足見其不凡。

    武訓1838年12月5日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乳名喚作豆沫。小豆沫三歲喪父,七歲喪母,原本就貧苦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豆沫求學不得,只能乞討為生。

    1859年,二十一歲的武七開始著手實施他的“偉大”計劃,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頭髮髒亂,面目汙黑,爛衣遮體,但卻很快樂,一邊走一邊唱著自己編的歌謠,四處乞討,也替人幹活“邊乞邊傭”。幾年下來,這個苦並快樂著的乞丐足跡所至,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每次討得較好的衣物和飯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而自己則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只吃最粗劣的食物,邊吃還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院。”“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吃的好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

    關於武訓為什麼要行乞興學?《清史稿》僅有一句話:“自恨不識字”,故“誓積貲設義學”。野史筆記,則有眾多說法。比如,七歲時,武訓曾拿著積蓄的兩百文銅錢求私塾老師收留讀書,卻遭富家子弟趕出學堂;還有,武訓在財主家行佣,地主欺武訓不識字,曾做假賬抵賴,武訓不僅分文未得,還遭財主毒打等等。

    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武七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決定透過自己的微薄之力,讓窮人的孩子讀書識字,從而免受有錢人的欺壓,過上好日子。武七含垢忍辱,到他三十歲而立之年時,終於在他的家鄉堂邑縣的柳林、館陶、臨清三地置地三百餘畝辦起三所義學。

    學校建成後,武七親自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併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學費全免,經費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第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師,他都請當地名紳相陪,而自己則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武七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長親友多次求取資助都被他拒絕,他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二百兩,並賜名武七為武訓。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武訓的絕世奇行轟動朝野。清光緒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從此武訓聲名大振。

    如今,武訓的事蹟,依然在他的家鄉聊城眾口相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新加坡留學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