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稀村翁
-
2 # 朵雲流觴
輔導班、興趣班等教培機構遍地開花,需求決定論似乎沒問題,但深究的話會發現不一定如此。
首先看輔導班。一方面,學科類的課外機構在去年經過了又一輪力度比較大的洗牌,但另一方面,社會辦學的力量不但沒有減弱,相反是越來越強勁,這當然是基於強大的市場需求。
可問題是,這種“需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呢——
很多人早就在問:孩子們進到各種各樣的機構學習,到底是出於他們的真實需要呢,還是某些外力讓他們不得不如此?
對孩子來說,需不需要願不願意並不由他們自己決定。那家長們究竟怎麼想的呢?
在校區經常聽到家長們這樣的對話:
“你們家孩子報了哪些班啊?”
“孩子昨天又跟我說她英語作業不會做,她們班很多同學都在外面報了班,所以人家作業會做,考試也考得好。“
“聽我們同事說有一家機構的老師很好,她家兒子在那裡學了幾個月說是有效果的,我也想給我家孩子報個名。”
.......
問問那個老問題:到底是我們家長需要補習還是孩子需要補習?!
再來看看興趣班。
興趣類的教培機構這幾年發展更為迅速。許多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學習,還能在藝術領域有所特長。
但在具體科目和機構的選擇上,面對市場上漫天飛舞的宣傳,多數家長很容易陷入盲目。
音樂、樂器、舞蹈、繪畫、棋類、書法、國學、體育、機器人、程式設計......不同大類裡又有不同小類,你看著這個也好那個也不錯,可是這裡最重要的並不是你覺得怎麼樣啊!
孩子的興趣在哪?年齡適不適合?會不會報了班上一兩次就沒興趣或是堅持不了了?
很多機構現在面臨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學生的出勤率越來越低。為什麼?
最主要一個原因就是許多學生報了班,然後很快就不願意來了。也許是一開始就沒興趣,也許是還不能適應機構的教學方式,也可能因為不喜歡老師。
從長遠看,家長如果能根據對自己孩子的瞭解和孩子自己的意願來選擇機構和具體的科目,這樣才是明智的。
很多家長的盲目選擇,也在無形中加劇了興趣班市場需求的表面繁榮。
回覆列表
。大家說得很對,有需求就有市場。為什麼會有需求?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五十年代有掃除文盲運動,現在這是掃除科盲掃除藝術盲運動。這是不可阻擋的。發牢騷沒用。唯有讓孩子也去學,真正地學。學下本領,出人頭地才對。
這時候有三條路可走。一,我沒錢,孩子別學了。二,拚命掙錢,,讓孩子學,別讓孩子落伍。三,自己教。或在網上和孩子一齊學。費點工夫,省錢,還能讓自己也進步。
總之,要積極面對,不能逃避。人在世上,就得努力。沒辦法。你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