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聯合藥業

    貧血和血虛在很多人看來是同一個概念,其實這是西醫與中醫的不同解析,嚴格意義上說這是兩個不同的範疇與概念。貧血≠血虛,那麼,貧血和血虛有什麼區別呢?

    什麼是貧血?

    貧血時西醫的概念。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液中血紅蛋白容量減少,低於正常範圍下限的一種臨床症狀。由於紅細胞容量測定較複雜,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當成年男性血紅蛋白(Hb)低於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紅蛋白低於110g/L,孕婦Hb低於100g/L時即可診斷為貧血。軟弱無力、睏倦、疲乏是貧血患者最常見和最早的臨床症狀。

    什麼是血虛?

    中醫上的血虛證指的是血液虧虛,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組織,以面、臉、唇、舌色淡白,脈細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其臨床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唇、舌質、爪甲顏色淡白,頭暈,或見眼花,兩目乾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手足發麻,或婦女月經量少、色質淡、延期甚至經閉,脈無力等。這些症狀並非只有貧血才會出現,其他疾病也可出現,所以驗血常規不一定是貧血。

    貧血與血虛的區別

    1.診斷方法不同

    貧血立足西醫,貧血的診斷,要有實驗室檢查指標的異常,從血紅蛋白值來判斷。血虛則是立足中醫,血紅蛋白數值僅僅是血虛的一個參考指標。

    2.血虛不一定貧血,貧血不一定血虛

    血虛的範圍要比貧血大,貧血患者大多有血虛(或同時兼有氣虛、陰虛),但血虛患者未必都有貧血。同時,貧血病人在中醫辨證也不一定就是血虛,不少病人屬於氣血兩虛、心脾兩虛、脾氣虛弱、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個別貧血病人還屬於血熱或血瘀。但也有一部分貧血病人(如某些失血性貧血)辨證就是屬於血虛。

    但血虛的常見表現與貧血多有類似,如面色萎黃、乏力、頭暈、心悸、目眩、耳鳴等,另外還可表現為面板乾燥脫屑、頭髮乾枯、大便乾結等。

    3.治療方式不同

    貧血的治療,首先要明確診斷,找出病因,然後對因對症治療。血常規檢查發現貧血後,應該透過醫生詢問病史、體格檢查以及有針對性的進一步做相關檢查如骨髓化驗、超聲、胃鏡等,明確貧血的程度、型別及病因等,再做相應治療,包括去除病因、治療原發病、應用生血寧等補血藥物、輸血等,切不可在沒有明確病因之前亂用藥。

    血虛的治療是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以及舌脈表現,判斷出血虛的臟腑病位,同時結合有無發熱、疼痛、瘙癢等合併症,判斷是否同時兼有氣虛、陰虛、血瘀、血熱等合併症型,從而制定出治療方案。

    總之,貧血和血虛因中西醫立足點的不同,在概念上、臨床表現上、治療上既有區別也有聯絡。臨床上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檢查及對應的中西藥治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血虛不完全等於貧血,如果想判斷自己是貧血還是血虛,可以前往醫院做相關檢查來辨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漫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穿幫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