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龍井茶痴

    當然是不對的,假如喝茶的目的是為了苦澀,那喝茶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的生煮羹飲,恰恰相反的是茶葉加工技術是一個逐步消除苦澀的過程。

    最早茶葉就是野生的茶樹上採摘下來,搗糊曬乾,就像菜餅子一樣利於儲存,然後慢慢的有了移栽種植,現在一般說的植茶最早的是蒙頂的吳理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僧侶們最早將茶葉和修行聯絡起來,奉茶獻花唸經是僧侶們的日常功課之一,所以現在的很多名茶的源頭都與寺廟有關,龍井與龍井寺靈隱寺天竺寺,碧螺春與水月寺,廬山雲霧與東林寺等等。到隋唐時期茶葉成了皇家太廟的貢品,於是貢茶茶藝茶技品鑑等變得專業起來了,陸羽的《茶經》是集當時之大成。為了改變茶葉的苦澀,採用加鹽蔥薑蒜等佐料調味,和現在做海鮮去腥味一樣。

    到宋代茶葉又近一步發展,點茶就是不加佐料了,在製茶工藝上採用蒸煮,榨汁烘烤等方式,榨汁就是去除最苦澀的味道。進入明代以後劃時代的是松蘿法的出現,高溫殺青,揉捻,烘烤工藝,就是現代綠茶工藝的雛形了,然後偶爾的發現揉捻以後的發酵能減輕茶葉的苦澀味,於是紅茶青茶等發酵工藝開發完善出來了。

    我是一直把六大茶類分兩部分的,黑茶白茶是一部分,其他工藝是一部分。這樣分是因為落後,黑茶由於歷史上是中原王朝作為對邊境少數民族的邊銷茶,有控制局勢的作用,如鹽鐵控制,所以在工藝上落後,就用了後發酵的方式,反正陳茶也是在慢慢氧化減輕苦澀味,這就是這些茶陳兩年口味變柔和的原因。現在是市場競爭了,尤其是茶葉產量大幅增加了,過去的傳統黑茶消費地區滿足不了產量的增加,為了銷售就利於“不苦不澀不是茶”作為噱頭特點來推銷茶葉了。看看這句話的出處,誰說得最多就知道所言不虛了。

  • 2 # 小魚的痴茶生活

    不苦不澀不是茶。—這是對的。

    不苦不澀不是好茶。—就完全不對了。

    茶葉或多或少都會帶點苦澀味,我相信一開始的茶葉都是苦澀味佔據了主導,微微帶點甜味。因為一開始人類所能攝取的東西太少了,而稍微帶點甜味的東西往往就會顯得很難得,會覺得很好喝。這就像我們小時候沒有什麼水果吃,吃點生番薯都會覺對很好吃,慢慢一嚼都會帶點甜,現在誰還會吃生番薯,不是蘋果就是大芒果,口味比生番薯好多了。

    隨著人類的發展,吃的東西越來越豐富,好東西吃多了自然對於苦澀味開始慢慢牴觸了,這也是現在年輕人為何鍾情奶茶而不喜歡喝原味茶的原因,加上市面上流通的大眾茶葉口味上終歸還是屬於普通,對於年輕人來說沒有一個好的口味來指引還是不會喜歡上茶葉的。

    所以現在的好茶其本質上還是苦澀味少,甘甜稠度都會表現的出眾,就算普洱生茶會有濃重的苦澀味,但是後期轉化之後也是呈現了比較明顯的回甘來抵消之前的苦澀才會是好茶。

    所以不苦不澀不是好茶這句話完全錯了,應該是好茶有個標準就是苦澀味很少,而且會有明顯的茶味、甘甜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彈為什麼用銅皮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