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洞”是一個只發射、不吸收的特殊宇宙天體,說白了就是“黑洞”的反演,是為了解釋一些高能天體現象而提出的理論名詞。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白洞”還僅僅只是科學家們的猜想,存不存在以及怎麼存在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由於觀測不到,且只出不進,所以白洞怎麼存在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因為如果白洞不吸收任何星際物質和宇宙能量,而僅僅是噴射,那麼無論這個白洞的質量有多大,它的物質也會很快(宇宙尺度的很快)噴射殆盡,走向消亡。
不過一個頗具東方色彩的理論,給出了這樣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答案,那就是:“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在我們宇宙的這一端,黑洞源源不斷吸收物質,而在另一端則噴射物質,中間相連的是一個三維以上的通道——蟲洞。而“白洞”與“黑洞”透過蟲洞相連,則使母宇宙和嬰兒宇宙之間取得聯絡。它們對生在宇宙膨脹泡的泡壁上,分屬於不同的宇宙。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白洞”必須和“黑洞”在一起,因為它們就是它們自己,這是它們的存在方式。
這個理論最迷人的地方在於,解釋了流入黑洞的物質最終的命運,是永遠累積在一個無窮小的奇點中,直到整個宇宙毀滅,還是在另一個宇宙重新湧現?
我們的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 ,這已經被學界普遍接受。爆炸之後,原始宇宙從一個奇點,不斷向外膨脹。想想看,這是不是就是一個大“白洞”?而原始宇宙的那個奇點,是不是就是黑洞演化的終結狀態?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也有很多人認為白洞可能就是黑洞“轉化”而來的。當黑洞不斷塌縮到一個極限,或許經過內部的某種矛盾運動能質變為膨脹狀態——反坍縮爆炸,就類似於宇宙起源的 Big Bang。這個時候,它便由向內積吸能量,轉變為從中心向外輻射能量,黑洞也一舉洗白。
關於“黑洞”與“白洞”互相轉化這一設想,沈葹教授在《黑洞、白洞交相襯映》一文中的描述再生動不過了:
這段設想,像辯證法一般美妙,但從這個角度出發則意味著“白洞”與“黑洞”終究不會出現在一起,因為一旦“白洞”誕生,“黑洞”也就消亡了。
“白洞”是一個只發射、不吸收的特殊宇宙天體,說白了就是“黑洞”的反演,是為了解釋一些高能天體現象而提出的理論名詞。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白洞”還僅僅只是科學家們的猜想,存不存在以及怎麼存在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白洞”就是“黑洞”?它們必須在一起!由於觀測不到,且只出不進,所以白洞怎麼存在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因為如果白洞不吸收任何星際物質和宇宙能量,而僅僅是噴射,那麼無論這個白洞的質量有多大,它的物質也會很快(宇宙尺度的很快)噴射殆盡,走向消亡。
不過一個頗具東方色彩的理論,給出了這樣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答案,那就是:“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在我們宇宙的這一端,黑洞源源不斷吸收物質,而在另一端則噴射物質,中間相連的是一個三維以上的通道——蟲洞。而“白洞”與“黑洞”透過蟲洞相連,則使母宇宙和嬰兒宇宙之間取得聯絡。它們對生在宇宙膨脹泡的泡壁上,分屬於不同的宇宙。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白洞”必須和“黑洞”在一起,因為它們就是它們自己,這是它們的存在方式。
這個理論最迷人的地方在於,解釋了流入黑洞的物質最終的命運,是永遠累積在一個無窮小的奇點中,直到整個宇宙毀滅,還是在另一個宇宙重新湧現?
“黑洞”變成“白洞”?它們無法在一起!我們的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 ,這已經被學界普遍接受。爆炸之後,原始宇宙從一個奇點,不斷向外膨脹。想想看,這是不是就是一個大“白洞”?而原始宇宙的那個奇點,是不是就是黑洞演化的終結狀態?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也有很多人認為白洞可能就是黑洞“轉化”而來的。當黑洞不斷塌縮到一個極限,或許經過內部的某種矛盾運動能質變為膨脹狀態——反坍縮爆炸,就類似於宇宙起源的 Big Bang。這個時候,它便由向內積吸能量,轉變為從中心向外輻射能量,黑洞也一舉洗白。
關於“黑洞”與“白洞”互相轉化這一設想,沈葹教授在《黑洞、白洞交相襯映》一文中的描述再生動不過了:
“霍金著眼於黑洞,但他的假說或可給予黑洞、白洞相互轉化之設想以便宜。當然此設想主要還是出於黑洞、白洞之對稱性的思考;因為物質坍縮成一箇中心奇點、與物質從一箇中心奇點裡爆發出來,本是相反相成的兩個過程,所以從黑洞瞬即轉化成白洞,似乎還是可能實現的。對於宇宙演化,我們且作如下嘗試性解釋。從廣義相對論演繹得出的一種演化模式,把宇宙假設為從原始火球的大爆炸中誕生,接著便膨脹,脹到最大,再轉變成坍縮,縮到最小;爾後又發生第二次爆炸及其脹、縮過程;如此迴圈反覆。對此模式,可否把每次爆炸的原始火球看作為一個原始白洞,而它是上一次坍縮過程的終止黑洞瞬即轉化來的。起始點和終止點就是這白洞和黑洞的中心奇點。”這段設想,像辯證法一般美妙,但從這個角度出發則意味著“白洞”與“黑洞”終究不會出現在一起,因為一旦“白洞”誕生,“黑洞”也就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