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破回話
-
2 # 雲頂時光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突兀,不過還是可以解答出來的,且聽道來:
前世今生,記錄隨風。記錄是人類夢想留下記憶、傳予後世的一種不朽情節,紀錄片產生遠早於“紀錄片”的命名,“紀錄片”1926年產生於英國,而我們現在狂熱追求的電影,就是為記錄而生的,1895年公映《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不僅是電影工業的鼻祖,同時也開創了紀錄片的濫觴。
紀錄片從產生到現在的百餘年間,不管是題材、表現方式,還是製作技術,都有了巨大的進步。中國從建國之初,便湧現出大量優秀的紀錄片,伴隨著共和國從輝煌走向輝煌。2011年央視《紀錄片頻道》的開播,使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觀看到優秀的紀錄片,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人們終於知道“精神食糧”竟會如此誘人!
___________以上為背景,絕非裝13__________
目前能看到的名人紀錄片,無非有以下幾類:
量身定做型。此類人從小在某方面就體現出超於常人的優勢,或者已經年少成名,這種“天才少年”型的孩子不僅可以激勵同齡人,更是媒體追捧的物件。不過此類門檻較高,拍攝物件基本上屬於“現象級”。
大浪淘沙型。有的紀錄片由於題材因素,需要對某一特定群體進行長期跟拍,透過時間的積累來體現這一群體的成長與變遷。而其中的某個人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名人。結果給人造成的誤解就是給這人的拍的,其實成為主角,只是1/n的小機率事件,如果是天才,請看前一個。這類人大多集中在文藝、體育等“明星加工廠”中。
事後捧腳型。此類紀錄片作者就很厲害了:某個人紅了以後,為了能蹭熱點,想法設法從各個渠道獲取該人的原始資料,透過照片展示、舊居拍攝、發小回憶、鄰居訪談等等等等,生生做出一部“紀錄片”,這招很多電視臺綜藝、訪談類居多:當被記錄者看到這些,大都感動不已,現場觀眾也是大呼過癮~多贏局面啊!
總體來說,名人不管事前、事中還是事後,都給我們較為完整地展示了一個名人生長、發展、奮鬥的歷程,對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借鑑和啟發。因為,我們所經歷和所未經歷的,即是歷史,更是一部紀錄片。
回覆列表
之前看過一個釋小龍4歲在少林寺的紀錄片,彼時釋小龍和很多明星主演過很多有名影片,聲名在外,媒體爭著拜訪。只要童年有紀錄片說明人家早徹底成名,不輸當今明星!
少年成名的大有人在,國外的秀蘭鄧波,布萊妮,邁克爾傑克遜,我們早已熟悉他們的童年面貌,國內楊冪 ,金銘,陸毅,李小璐出於媒體的寵愛童年影像被記錄了下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家庭記錄,這種在國內比較少見,因為早先路相機比較奢侈,只有家境好的家庭才有,家境好將來出明星的可能才大,而在童年爸爸媽媽拍幾張影像是很正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