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酷愛科技的文科男

    民國一根金條有50、100、150、200、250、300、500克七種規格。存世的90%是50克,5%以上是250克,約2%是500克,剩下的規格極為罕見。

    擴充套件資料:

    所謂金條,基本都是民國的,目前很少見到民國以前的真貨(這句話不針對拍賣會)。

    金條和金錠(金元寶)一樣,都是用失蠟法鑄造,又稱融蠟法,不同於模具翻砂澆鑄或鋼模壓鑄,熔蠟法鑄造的器物一模一樣,沒有重複。所以在所有錢幣類收藏中,金條和金錠價值最高,因為不是機器的量產。

    金條類似於金幣,主要分為收藏的紀念性特製金條和普制投資金條。紀念性特製金條一般同樣會以高於其金原料價值以上較高的價格來發行,其價格一般是固定的。比如中國發行的賀歲金條、2008奧運金條等都屬於紀念性特製金條。普制投資金條和普制金幣主要區別是規格上的不同,典型的普制金幣通常有四種型號:1盎司、1/2盎司、1/4盎司和1/10盎司,規格普遍較小,但是也有1公斤、10盎司、2盎司和1/20盎司的金幣;而金條的規格相對於金幣而言則偏大。

  • 2 # 不沉的經遠

    民國時的金條並無固定重量,要看發行方和顧客需要而定,而且標準不一,所以有幾克重不好說。

    在中國古代,黃金和白銀都是以重量計價,而非貨幣形式。因此金錠和銀錠的樣式多種多樣,有元寶型、餅型、條型的,而條形的,我們一般就俗稱為金條。金條其外形又因為類似磚型,所以較大的金條也被叫做金磚。

    但是在古代金錠並非官方發行,而是金鋪、銀樓自行或者根據客戶需要進行熔鑄,因此金條的重量並不固定。另外由於各家金鋪、銀樓的技術不等,金錠的成色也會有區別。所以一般金條上都會標註是哪家金鋪銀樓、哪位師傅所鑄,有些還會標上成色。大的金鋪銀樓所熔鑄的金條,就比較有信譽。

    各金鋪銀樓雖然可以根據需要雖然熔鑄不同重量的金條,不過在古代黃金的價值很高,極少用於流通,一般金條都是富豪人家或者是商號作為儲備所用,因此一般會取整數熔鑄,比如1兩、5兩、10兩等等。

    其中最常見的是1兩和10兩這兩種,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小黃魚和大黃魚。不過即使是小黃魚,普通人家也根本見不到的,而大黃魚更是隻有大富大貴人家才有。

    除了這些民間鑄造的金條之外,民國時因為對外貿易需要,還有一種國際貿易支付所用的標準金條,簡稱標金。這種金條標準就比較統一了,金條上會標註金鋪名稱、鑄造年份、分量和標金兩個字。不過即使是標準金條,也按照地域分上海、天津、北平三種,這三種標準金條在重量、成色上有一定區別。

    比如上海的標準金條就有兩種,一種每條為漕平10兩,成色則是97.8%,一般在交易時叫做“九七八標金”。另一種則是熔7小條為一條,重漕平70兩,叫做“平”。買賣時一般以“平”為單位,價值巨大,所以普通人家根本接觸不到。

    另外還需要注意一點,民國時期一兩也有不同標準,比如北京庫平一兩是37.24克,而三四庫平是34.300,各家金鋪銀樓所用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民國時期的金條到底有幾克,恐怕沒人能說的清楚,只能一根根具體測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片《賭王之王》裡kgb吃餅乾是個什麼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