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有詩也可以有遠方
-
2 # 空間學科
社會百科探索
宇宙空間物質產生於宇宙自然,因為宇宙太古老,人類是無法解析宇宙物質的生成關係,但是從宇宙空間物質的運動關係,可以從中探索發現部分自然基礎科學理論。
說到宇宙空間鐵元素的產生,伴隨著恆星的死亡,本認為是不符合科學的,因為宇宙空間所有星球的運動,是離不開星球鐵元素的含量,如果星球沒有一定的鐵元素,那麼這個星球就不會在宇宙中運動,因為只有鐵元素才能在空間磁場中運動,並相互旋轉,所有運動的星球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鐵元素,這是宇宙空間星球運動的基本元素。
-
3 # 鍾銘聊科學
這個問題正好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可以簡單說說。對於元素形成的認識要分成兩個時期
1938年以前當時主宰學術圈的是大爆炸理論匯出的成果,當時有個科學家叫做喬治·伽莫夫,他認為宇宙中的所有元素都產生於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宇宙元素的丰度(含量)是一定的,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B²FH理論只是沒多久,喬治·伽莫夫就被啪啪打臉,打臉的原因其實是人類對於恆星的瞭解。很早以前人類一直都想不通太陽到底是靠啥燃燒的,有的人還尋思是不是靠的煤,結果仔細一算,如果是煤,也就只能燒3000年,還沒有人類文明的時間長。
後來以漢斯·貝特為代表的三位科學家,一起發現了恆星燃燒的原理:核聚變反應。氫核聚變成氦,還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氦還能繼續核聚變產生更順位的元素。這就推翻了喬治·伽莫夫認為的宇宙丰度不變的主張。
緊接著,有四位科學家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經過研究發現,鋰一直到鈾都可以透過恆星的鉅變產生,這個理論就叫做B²FH理論。以四個人的頭字母命名,有兩個是B。所以有B²。
B²FH理論解釋了鐵之後元素的產生科學家發現恆星核聚變產生高順位元素這沒問題,但是到了鐵出現了一個問題,鐵核聚變所需要的能量,比鐵聚變之後產生的能量還要大,也就是說鐵核聚變是入不敷出的。所以很多恆星都停在了這個階段,我們的太陽就是。
但是如果恆星質量超大,超過了一定錢德拉塞卡極限(1.44倍太陽質量),
那因為引力過大,合成鐵元素之後,還會繼續向內壓縮,壓到極致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炸,而爆炸產生的能量足夠讓鐵繼續發生核聚變。這也就是更重的元素的由來。
回覆列表
從目前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來說,宇宙大爆炸之初,宇宙還是一個炙熱的能量團,極高的溫度使的質子和電子無法穩定結合,因而不能生成元素。之後經過數萬年的冷卻膨脹,宇宙中生成了第一批元素,主要是氫元素與少量的氦元素。而元素週期表上排在氦之後直到鐵元素,都是經由氫元素和氦元素的聚變反應生成。而鐵元素以後的元素則是由超新星爆發,星體碰撞產生。
元素的聚變反應需要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進行,鐵元素之前的元素進行聚變反應時,產生的能量高於消耗的能量,進而可以保持聚變反應的持續進行。在鐵以後的元素進行聚變反應消耗的能量大於產生的能量,所以當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到達鐵元素階段,恆星就無法維持內部的核反應。
所以說鐵元素是恆星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