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謠一個多

    神經元的胞體是神經元代謝和營養的中心,其位於腦和脊髓的灰質及神經節內,它的形態各異,而常見有星形、錐體形、梨形、圓球形等。胞體大小不一,直徑在5~150μm之間。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和營養中心。胞體與一般細胞結構較為相似,也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下面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1.細胞膜:細胞膜在胞體和突起的表面,連續完整的。除突觸部位的胞膜有特優的結構外,大部分胞膜為單位膜結構。神經細胞膜的特點是一個敏感而易興奮的膜。在膜上有各種受體和離子通道,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構成。形成突觸部分的細胞膜增厚。膜上受體可與相應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結合。當受體與乙醯膽鹼遞質或氨基丁酸遞質結合時,膜的離子通透性及膜內外電位差發生改變,胞膜產生相應的生理活動:興奮或抑制。2.細胞核:細胞核一般在神經細胞體的中央。其形狀大而圓,異染色質少,多位於核膜內側,常染色質多,散在於核的中部,故著色淺,核仁l~2個,大而明顯。細胞變性時,核多移向周邊而偏位。3.細胞質:細胞質位於核的周圍,因此也被稱為核周體。其中含有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滑面內質網,豐富的線粒體、尼氏體及神經原纖維,還含有溶酶體、脂褐素等結構。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經元,胞質內還含有分泌顆粒,如位於下丘腦的一些神經元。(1)尼氏體是細胞質愉一種嗜鹼性的物質,所以又稱嗜染質。在一般染色中島被鹼性染料所染色,多呈斑塊狀或顆粒狀。它分佈在核周體和樹突內,而軸突起始段的軸丘和軸突內均無。依神經元的型別和不同生理狀態,尼氏體的數量、形狀和分佈也有所差別。典型的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尼氏體數量最多,呈斑塊狀,分散於神經原纖維之間,有如虎皮樣花斑,故又稱虎斑小體。而在脊神經節神經元的胞質內,尼氏體呈顆粒狀,散在分佈。從電鏡下看,尼氏體是由許多發達的平行排列前粗麵內質網及其間的遊離核糖體組成。神經活動所儒的大量蛋白質主要在尼氏體合成,再流向核內、線粒體和高爾基複合體。當神經元損傷或中毒時,均能引起尼氏體減少,乃至消失。若損傷恢復除去有害因素後,尼氏體又可恢復。因此,尼氏體的形態結構也可以作為可作為判定神經元功能狀態的標誌。(2)神經原纖維是一種呈現棕黑色的絲狀結構,其位於在神經細胞質內。它直徑約為2~3μm,它會在核周體內交織成網,並向樹突和軸突延伸,可達到突起的未消部位。在電鏡下觀察,神經原纖維是由神經絲甜神經微管集聚成束所構成。神經絲或稱神經細絲,是直徑約為10nm細長的管狀結構,是中間絲的一種,但與其他細胞內的中間絲有所不同。其生理功能主要參與胞質內的物質轉運活動,接近微管表面的各種物質流速最大,微管的表面有動力蛋白,它本身具有ATP酶的作用,在ATP存在狀態下,可使微管滑動,從而使微管具有運輸功能。此外,還有較短而分散的微絲。微絲是最細的絲狀結構,直徑約5nm,長短不等,集聚成束,交織成網,廣泛的分佈在神經元的胞質和突起內,其主要功能具有收縮作用,適應神經元生理活動的形態改變。神經絲、微管、微絲這三種纖維構成了神經元的細胞骨架。(3)脂褐素:一般位於大型神經無核周體的一側,呈棕黃色顆粒狀,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經電鏡和組織化學證實為次級溶酶體形成的殘餘體,其內容物為溶酶體消化時殘留的物質,多為異物、脂滴或蛻變的細胞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私處怎麼清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