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知,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都是植物油——第一是椰子油,飽和脂肪86%左右;其次是可可脂,含量達59.7;棕櫚油的飽和脂肪比例也有49%左右——算超過絕大部分動物脂肪。 動物脂肪裡,目前瞭解飽和脂肪最高的應該是牛油,49%左右,與棕櫚油持平;其次是羊油,47%左右——在動物脂肪裡,也就牛油和羊油是「以飽和脂肪為主」的(其單不飽和脂肪一般比飽和脂肪略微低些,佔41%左右)。 而豬油的飽和脂肪有39%左右,雞鴨鵝油的有30%左右——在這些油裡,主要的不是飽和脂肪,而是單不飽和脂肪:豬油和雞油的有45%,鴨油的有49%,鵝油的有56%。 還有些魚類脂肪是「以多不飽和脂肪為主」的,比如三文魚油(40%)。 另外,鯨脂(27%)、安康魚肝油(24%)、鱈魚肝油(23%)的多不飽和脂肪水平也都較高。 在植物油裡,「以多不飽和脂肪為主」的主要有亞麻籽油(66%)、核桃油(63%)、大豆油(58%),芝麻油也勉強算——42%,其單不飽和脂肪也有40%。 其他的植物油往往都是「以單不飽和脂肪為主」,比如葵花籽油(45%)、花生油(46%)、牛油果油(70%)、橄欖油(73%)。 我們看到:無論是含飽和脂肪最多的幾種,還是含多不飽和脂肪最多的幾種,都是植物油。 而大多數動物油和植物油,都是以單不飽和脂肪為主。 如果不算椰子油、可可脂、棕櫚油、三文魚油這些不常見的油脂,也不算單不飽和脂肪,那麼在常見油脂種類裡,動物油確實普遍比植物油含有更多的飽和脂肪,而植物油往往含有更多的多不飽和脂肪。 要怎麼理解這點呢? 也許可以這樣想: 飽和脂肪,尤其是長鏈的飽和脂肪酸,是生物所能有的最高效、最穩定的儲能形式——因為結構上是直鏈的,所以也容易報團凝聚,從而會讓油脂的整體熔點偏高,也就是容易凝固成固態——比如牛油在40℃以下就是固態了,豬油在30℃以下,椰子油在20℃以下也都會凝固。 多不飽和脂肪,在結構上碳鏈會打好幾個彎,不容易報團凝聚,從而會讓油脂的整體熔點偏低,也就是不容易凝固成固態——我們很少看見凝固的豆油、花生油——但也正因為這種結構,多不飽和脂肪很不穩定,溫度稍微高點就很容易氧化變性。 在豬牛羊、雞鴨鵝等內溫動物體內,溫度一般都很高,所以大量的飽和脂肪不會凝固,從而不會干擾生物體內的細胞活動——而如果在這樣高的溫度下儲存大量的、不穩定的多不飽和脂肪,只會增加氧化變性的風險。 而植物沒有恆溫機制,只能聽命於外界的溫度變化,雖然飽和脂肪儲能最高效也最穩定,但如果油脂凝固了,生物體內的活動就不免受到影響——於是它們用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來降低其油脂的熔點(為了防止多不飽和脂肪的氧化,它們又會製造大量的抗氧化劑,比如維生素E)。 同理——生長在熱帶的植物,比如椰子、棕櫚、可可,往往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因為外界的溫度往往足夠高,即使是飽和脂肪也不容易凝固。 同理——生長在寒冷地帶的水生動物,比如三文魚、安康魚(深水魚)、鯨魚,往往有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尤其是沒有恆溫機制(「外溫動物」)的多數冷水魚類,為了不讓體內的油脂凝固,增加多不飽和脂肪的比例是一個合理選擇。
目前所知,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都是植物油——第一是椰子油,飽和脂肪86%左右;其次是可可脂,含量達59.7;棕櫚油的飽和脂肪比例也有49%左右——算超過絕大部分動物脂肪。 動物脂肪裡,目前瞭解飽和脂肪最高的應該是牛油,49%左右,與棕櫚油持平;其次是羊油,47%左右——在動物脂肪裡,也就牛油和羊油是「以飽和脂肪為主」的(其單不飽和脂肪一般比飽和脂肪略微低些,佔41%左右)。 而豬油的飽和脂肪有39%左右,雞鴨鵝油的有30%左右——在這些油裡,主要的不是飽和脂肪,而是單不飽和脂肪:豬油和雞油的有45%,鴨油的有49%,鵝油的有56%。 還有些魚類脂肪是「以多不飽和脂肪為主」的,比如三文魚油(40%)。 另外,鯨脂(27%)、安康魚肝油(24%)、鱈魚肝油(23%)的多不飽和脂肪水平也都較高。 在植物油裡,「以多不飽和脂肪為主」的主要有亞麻籽油(66%)、核桃油(63%)、大豆油(58%),芝麻油也勉強算——42%,其單不飽和脂肪也有40%。 其他的植物油往往都是「以單不飽和脂肪為主」,比如葵花籽油(45%)、花生油(46%)、牛油果油(70%)、橄欖油(73%)。 我們看到:無論是含飽和脂肪最多的幾種,還是含多不飽和脂肪最多的幾種,都是植物油。 而大多數動物油和植物油,都是以單不飽和脂肪為主。 如果不算椰子油、可可脂、棕櫚油、三文魚油這些不常見的油脂,也不算單不飽和脂肪,那麼在常見油脂種類裡,動物油確實普遍比植物油含有更多的飽和脂肪,而植物油往往含有更多的多不飽和脂肪。 要怎麼理解這點呢? 也許可以這樣想: 飽和脂肪,尤其是長鏈的飽和脂肪酸,是生物所能有的最高效、最穩定的儲能形式——因為結構上是直鏈的,所以也容易報團凝聚,從而會讓油脂的整體熔點偏高,也就是容易凝固成固態——比如牛油在40℃以下就是固態了,豬油在30℃以下,椰子油在20℃以下也都會凝固。 多不飽和脂肪,在結構上碳鏈會打好幾個彎,不容易報團凝聚,從而會讓油脂的整體熔點偏低,也就是不容易凝固成固態——我們很少看見凝固的豆油、花生油——但也正因為這種結構,多不飽和脂肪很不穩定,溫度稍微高點就很容易氧化變性。 在豬牛羊、雞鴨鵝等內溫動物體內,溫度一般都很高,所以大量的飽和脂肪不會凝固,從而不會干擾生物體內的細胞活動——而如果在這樣高的溫度下儲存大量的、不穩定的多不飽和脂肪,只會增加氧化變性的風險。 而植物沒有恆溫機制,只能聽命於外界的溫度變化,雖然飽和脂肪儲能最高效也最穩定,但如果油脂凝固了,生物體內的活動就不免受到影響——於是它們用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來降低其油脂的熔點(為了防止多不飽和脂肪的氧化,它們又會製造大量的抗氧化劑,比如維生素E)。 同理——生長在熱帶的植物,比如椰子、棕櫚、可可,往往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因為外界的溫度往往足夠高,即使是飽和脂肪也不容易凝固。 同理——生長在寒冷地帶的水生動物,比如三文魚、安康魚(深水魚)、鯨魚,往往有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尤其是沒有恆溫機制(「外溫動物」)的多數冷水魚類,為了不讓體內的油脂凝固,增加多不飽和脂肪的比例是一個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