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影響:
1、積極影響
第一,擴大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使他們得到更多實惠。人民幣升值給國內消費者帶來的最明顯變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幣“更值錢”了。你如果出國留學或旅遊,將會花比以前更少的錢;或者說,花同樣的錢,將能夠辦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買進口車或其他進口產品,你會發現,它們的價格變得“便宜”了,從而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第二,減輕進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負擔。中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國際能源和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勢必承受越來越重的成本負擔。2004年,中國進口的成品油均價較2003年上漲了30.8%,鋼材上漲了43.7%,銅材上漲了50.4%,鐵礦石上漲了1倍多。
進口能源和原料價格上漲,不僅會抬高整個基礎生產資料的價格,而且會吞噬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的利潤,使其贏利能力下降甚至虧損。如果人民幣升值到合理的程度,便可大大減輕中國進口能源和原料的負擔,從而使國內企業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第三,利用“倒逼機制”,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長期以來,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實行出口導向戰略,使出口結構長期得不到優化,使中國在國際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幣適當升值,有利於推動出口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改進產品檔次,從而促進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於緩和中國和主要貿易伙伴的關係。鑑於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迅猛勢頭和日益增多的貿易順差,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
第五,有助於減輕“外匯佔款”對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造成的威脅。由於我們自94年匯率並軌以來持續出現較大的“雙順差”,造成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這嚴重損害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此,人民幣的適當升值能更貼近市場匯率水平,緩和外匯佔款的不利影響。
人民幣升值的利弊並不能一概而論。雖然其會使出口產品成本上升,降低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同時,人民幣升值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許多有利的因素,特別是在形成倒逼機制、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方面,更有著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
第一,將對中國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衝擊。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產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價格遠低於別國同類產品價格。究其原因,一是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二是由於激烈的國內競爭,使得出口企業不惜血本,競相採用低價銷售的策略。人民幣一旦升值,為維持同樣的人民幣價格底線,用外幣表示的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將有所提高,這會削弱其價格競爭力;而要使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這不能不對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衝擊。
第二,不利於中國引進境外直接投資。中國是世界上引進境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目前外資企業在中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發揮著日益明顯的作用,對促進技術進步、增加勞動就業、擴大出口,從而對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後,雖然對已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但是對即將前來中國投資的外商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這會使他們的投資成本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將投資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
第三,加大國內就業壓力。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和境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最終將體現在就業上。因為中國出口產品的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受阻必然會加大就業壓力;外資企業則是提供新增就業崗位最多的部門之一,外資增長放緩,會使國內就業形勢更為嚴峻。
第四,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人民幣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機資金就會乘機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幣匯率。在中國金融市場發育還很不健全的情況下,這很容易引發金融貨幣危機。另外,人民幣升值會使以美元衡量的銀行現有不良資產的實際金額進一步上升,不利於整個銀行業的改革和負債結構調整。
第五,鉅額外匯儲備將面臨縮水的威脅。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2454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
擴充套件資料:
人民幣升值內部因素:
第一:實際有效匯率
據IMF估算,2002年人民幣相對於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的名義有效匯率下降了6%,而根據胡祖六(2003)的測算,從2002年2月美元從其匯率的最高點貶值到2003年6月,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已經下降了11%。自1994年中國實施匯率制度重大改革以來,根據國際組織的測算結果,人民幣一直存在低估的問題。
1980至1997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達9.98%,1998至2004年,儘管先後受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同時陷於衰退及非典的影響,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7%到9%的高速增長。這無論是與同期發達國家比較,還是同發展中國家相比,都是領先的。中國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與世界經濟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這就表明人民幣有升值的趨勢。
第二: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種重要的匯率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購買力平價(PPP),指一定時期內兩種貨幣的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在本國國內所能購買的商品與勞務的數量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實質上是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購買力的交換,長期均衡匯率是由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購買力對比決定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釋出的《人類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人均GDP按名義匯率計算為1352美元,但若按購買力平價方法折算則為5791美元,即名義匯率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民幣匯率低估4.06倍。
一般來說,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僅涉及到可貿易商品,並且沒有考慮產品和服務品質的差異,因而容易高估發展中國家的幣值。但是,人民幣幣值即使沒有UNDP估算的那樣高,也不至於像現行的匯率那樣低。
第三: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決定論”認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影響匯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當一國有較大的國際收支逆差時,對外匯的需求大於外匯的供給,本幣對外貶值;反之則會造成本幣升值。
從國際收支狀況看,中國的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收支從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以來一直維持較大的順差。特別是近幾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流入國,每年FDI高達500億美元左右。這種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雙順差的狀況使得中國近年來的外匯儲備節節上升,已經超過了滿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儲備水平。所以,根據國際收支狀況,人民幣也會產生升值趨勢。
人民幣升值影響:
1、積極影響
第一,擴大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使他們得到更多實惠。人民幣升值給國內消費者帶來的最明顯變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幣“更值錢”了。你如果出國留學或旅遊,將會花比以前更少的錢;或者說,花同樣的錢,將能夠辦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買進口車或其他進口產品,你會發現,它們的價格變得“便宜”了,從而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第二,減輕進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負擔。中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國際能源和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勢必承受越來越重的成本負擔。2004年,中國進口的成品油均價較2003年上漲了30.8%,鋼材上漲了43.7%,銅材上漲了50.4%,鐵礦石上漲了1倍多。
進口能源和原料價格上漲,不僅會抬高整個基礎生產資料的價格,而且會吞噬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的利潤,使其贏利能力下降甚至虧損。如果人民幣升值到合理的程度,便可大大減輕中國進口能源和原料的負擔,從而使國內企業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第三,利用“倒逼機制”,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長期以來,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實行出口導向戰略,使出口結構長期得不到優化,使中國在國際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幣適當升值,有利於推動出口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改進產品檔次,從而促進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於緩和中國和主要貿易伙伴的關係。鑑於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迅猛勢頭和日益增多的貿易順差,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
第五,有助於減輕“外匯佔款”對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造成的威脅。由於我們自94年匯率並軌以來持續出現較大的“雙順差”,造成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這嚴重損害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此,人民幣的適當升值能更貼近市場匯率水平,緩和外匯佔款的不利影響。
人民幣升值的利弊並不能一概而論。雖然其會使出口產品成本上升,降低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同時,人民幣升值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許多有利的因素,特別是在形成倒逼機制、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方面,更有著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
第一,將對中國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衝擊。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產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價格遠低於別國同類產品價格。究其原因,一是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二是由於激烈的國內競爭,使得出口企業不惜血本,競相採用低價銷售的策略。人民幣一旦升值,為維持同樣的人民幣價格底線,用外幣表示的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將有所提高,這會削弱其價格競爭力;而要使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這不能不對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衝擊。
第二,不利於中國引進境外直接投資。中國是世界上引進境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目前外資企業在中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發揮著日益明顯的作用,對促進技術進步、增加勞動就業、擴大出口,從而對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後,雖然對已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但是對即將前來中國投資的外商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這會使他們的投資成本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將投資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
第三,加大國內就業壓力。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和境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最終將體現在就業上。因為中國出口產品的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受阻必然會加大就業壓力;外資企業則是提供新增就業崗位最多的部門之一,外資增長放緩,會使國內就業形勢更為嚴峻。
第四,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人民幣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機資金就會乘機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幣匯率。在中國金融市場發育還很不健全的情況下,這很容易引發金融貨幣危機。另外,人民幣升值會使以美元衡量的銀行現有不良資產的實際金額進一步上升,不利於整個銀行業的改革和負債結構調整。
第五,鉅額外匯儲備將面臨縮水的威脅。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2454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
擴充套件資料:
人民幣升值內部因素:
第一:實際有效匯率
據IMF估算,2002年人民幣相對於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的名義有效匯率下降了6%,而根據胡祖六(2003)的測算,從2002年2月美元從其匯率的最高點貶值到2003年6月,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已經下降了11%。自1994年中國實施匯率制度重大改革以來,根據國際組織的測算結果,人民幣一直存在低估的問題。
1980至1997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達9.98%,1998至2004年,儘管先後受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同時陷於衰退及非典的影響,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7%到9%的高速增長。這無論是與同期發達國家比較,還是同發展中國家相比,都是領先的。中國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與世界經濟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這就表明人民幣有升值的趨勢。
第二: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種重要的匯率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購買力平價(PPP),指一定時期內兩種貨幣的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在本國國內所能購買的商品與勞務的數量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實質上是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購買力的交換,長期均衡匯率是由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購買力對比決定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釋出的《人類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人均GDP按名義匯率計算為1352美元,但若按購買力平價方法折算則為5791美元,即名義匯率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民幣匯率低估4.06倍。
一般來說,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僅涉及到可貿易商品,並且沒有考慮產品和服務品質的差異,因而容易高估發展中國家的幣值。但是,人民幣幣值即使沒有UNDP估算的那樣高,也不至於像現行的匯率那樣低。
第三: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決定論”認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影響匯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當一國有較大的國際收支逆差時,對外匯的需求大於外匯的供給,本幣對外貶值;反之則會造成本幣升值。
從國際收支狀況看,中國的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收支從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以來一直維持較大的順差。特別是近幾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流入國,每年FDI高達500億美元左右。這種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雙順差的狀況使得中國近年來的外匯儲備節節上升,已經超過了滿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儲備水平。所以,根據國際收支狀況,人民幣也會產生升值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