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嘉嘉和小熙玩具嚴選

    三國時代的事情喜歡讀三國演義的人肯定都認為自己知道的很清楚,而裡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智多星諸葛臥龍了吧。裡面的他足智多謀,幫劉備三分天下可以說他的功勞是最大的,其中氣殺周瑜的事也令後人津津樂道。可是大家也知道三國演義是明朝時期出版的一部小說,這並不是正史,是戲劇化的結果,而裡面的一些人物也被美化過了,那如果按照正史來說,諸葛亮和周瑜到底是誰更勝一籌呢?

    正史裡的諸葛亮一開始也是隱居於臥龍村,可是偏偏方圓幾里的人都知道他,可是也是他自身比較善於炒作自己的緣故吧,若他真的是隱居不問世事,怎麼還會在劉備拜訪他的時候他對天下時事瞭如指掌,侃侃而談,也是應了那句好話吧,姜太公釣魚,是願者上鉤。久而久之喜歡到處招賢納士的劉備也聽說了他的大名,於是三顧茅廬去拜訪他,最終劉備的誠心和耐心打動了他,答應出山去相助劉備奪得天下。

    自此之後諸葛亮出山,劉備也很欣喜,說:“有了先生相助,肯定能給我很大的幫助”。可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諸葛亮都沒有參與一些國家大事,劉備只是讓他料理一些外交方面的小事情。在此我覺得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那一天,如果諸葛亮真的極有才幹,劉備又怎麼會不讓他插手一些國家的大事呢?當時劉備身邊的能人也很多,可能諸葛亮的才華在當時的能人裡面算不上高的吧。

    可能有人會在此反駁,說如果諸葛亮的才能不高,劉備怎麼會在彌留之際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他呢?其實這個理由很簡單,就是當時國家的人才緊缺,關羽、張飛等人也相繼離世,而諸葛亮在劉備身邊一直是忠心耿耿,雖不出彩也不出格,把兒子託付給他算是一個好的選擇了。

    而更令人質疑他能力的是他在作戰時的策略,竟然不聽忠良的勸告,方法太過保守,最後把自己的軍隊都耗死在了作戰上,浪費了大量的物力之後卻未能取得成功,眼看著兵敗如山倒,而他本人也又氣又急,最後溘然離世。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能力在當時的亂世中並不是很出彩的,而三國演義中的足智多謀有一定程度上都是虛構的結果。

    而我們再來看看周瑜,據史冊的記載,周瑜當時是出了名的美男子,不僅人長得帥,在音樂方面還有很大的造詣,據說如果有人彈錯了一個音符他都能立刻聽出來。當然在那個亂世這些都是額外的東西,他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軍事才能也特別的高,跟著他的好朋友孫策到處打天下,著名的赤壁之戰可不是虛構的哦,大家也知道周瑜在其中表現出來的軍事天賦,讓梟雄曹操也聞風喪膽。

    等到孫策死後他又開始追隨他的弟弟孫權,為吳國的建立立下了漢馬功勞。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周瑜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了,當然不是像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的那樣死掉的,他死之後,孫權十分的悲痛,親自去迎接他的靈柩。而從中國著名的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念奴嬌》中也可以看出他當時的不二風采,在我看來,周瑜的能力是強於諸葛亮的。

    因此我覺得根據正史的角度,明顯周瑜要比諸葛亮出彩很多。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也不要一味的相信那些被改編過的戲說歷史,應該客觀全面的去看待過去的人物。

  • 2 # 頂級摳腳大漢

    從歷史上講,周瑜比諸葛亮更完美。

    先說史評。《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是“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意思是,諸葛亮是治理國家的“良才”,僅次於管仲、蕭何這樣的人物(注意這兩個人都是搞內政的,軍事方面均不行),但是他(諸葛亮)連年動眾征戰,不能取得功績,是因為將兵應變,不是他的長處啊!

    同樣是《三國志》,其對周瑜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意思說,周瑜雅量高致、心胸寬廣,做事英明決斷,與眾不同,實在是“奇才”一個啊!

    諸葛與周瑜,一個“良才”,一個“奇才”,高下立見。

    再說心胸。說周瑜心胸狹窄的完全是被《三國演義》誤導了。說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周瑜年紀輕輕就做了東吳大都督,以程普為代表的老將不服,甚至都督點將的時候並不親自到場。但是後來,他們卻成了好朋友。“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這是程普的原話。試問如果周瑜氣量狹小的話,他怎麼能容得下先前倨傲無比的程普呢?東吳的許多名臣,如魯肅、諸葛瑾等都是周瑜推薦給孫氏的,臨死,他還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的大都督之位(魯肅的史評也是“奇才”,不是演義裡那個被諸葛亮耍得團團轉的“老實人”哦!)他要是氣量狹小,不怕這些人搶了他的風頭麼?

    反觀諸葛亮,把持蜀漢朝政多年,他一死,蜀國幾乎無人可用。難道諾大個蜀漢只有諸葛亮一人堪用嗎?他六出祁山,親自掛帥均無功而返。事實上,他的身邊明顯的就有兩個比他更會打仗的人:魏延和趙雲(魏延的反骨是演義附會,至於趙雲,自始至終他都只是個皇家護衛隊長而已,蜀國根本沒有“五虎上將”之說,有也只是“四虎”),可均得不到他的重用。自己明明不善將兵,還死把著軍政大權,要麼是他沒有識人之明,要麼就是他自信到了自負的地步。從這點上說,孔明不如公瑾。

    戰功就不用說了,周瑜平吳郡、鎮丹陽、守柴桑,再加上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以及後來擊敗曹操的得力戰將大將軍曹仁,佔領南郡,可以說,吳的地盤有一半是周瑜打下來的(打下另一半的是孫策),可謂戰功赫赫。打下南郡後,周瑜提出先取蜀、再並張魯、結援馬超、北圖曹操的戰略方針並積極地付諸實施。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於巴陵巴丘,年僅36歲。周瑜此前曾提醒孫權提防劉備,然而孫權不聽,甚至借荊州給劉備。不難看到,劉備後來以荊州為跳板的擴張路線同周瑜的設想如出一轍,這就是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吧。

    而諸葛亮呢,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法正,征討孫權帶的是馬謖,諸葛一直在後方,並未親臨前線。從這一點上,諸葛更像是曹操的荀彧,若不是此人的品行足夠好、威望足夠高、主君對此人絕對放心,是不能擔此重任的。(在這裡亂插一句,可不要小看荀彧,此人被評有“王佐之才”(何顒),而三國裡另一個被稱“王佐之資”的是周瑜(孫權)。不管你多麼不服氣,曹操言荀彧乃“吾之子房也”,孫權言“吾非周公瑾,不帝也”,可是劉備卻沒有任何一句相似的話稱讚諸葛亮,最多也只是說“如魚得水”罷了。“留香荀令”、“顧曲周郎”,在當時就是人盡皆知的美好映象。和周瑜一樣,荀彧推薦了大批優秀的人才給曹操(如郭嘉等),曾經有人戲言,若是三國只能選一個武將的話,必選荀彧,因為周瑜太短命,而荀彧可以幫你搞定你需要的任何一方面人才。。)

    至於公瑾“曲有誤,周郎顧”、“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美男儒將風采,毋庸複述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一無是處,作為大權獨攬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品行高潔、治國有方。賈詡、劉曄等人均言諸葛亮“善治國”。他在蜀國大力推廣種桑養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蜀漢相對窘迫的經濟狀況。他開誠佈公、賞罰分明、恪盡職守、事必躬親,對劉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被後世所推崇。在這一點上,三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同諸葛媲美。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不止對孔明,對公瑾也是一樣。天妒英才,時不我與。不論他們有多優秀,畢竟歷史是不能改變的,笑到最後的是“鷹顧狼視”的司馬仲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戀有什麼好處?